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被公認為中國文人山水畫的巔峰之作。暮年的黃公望,正是在浙江富陽,以富春江兩岸山水為摹寫對象,繪就這千古水墨長卷。
如今,富春江畔的杭州富陽越劇藝術傳習院,以他們最新創排的原創越劇《富春長歌》,再現了這段歷史。10月30日晚,作為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參演劇目之一,《富春長歌》將在上海宛平劇院上演。
“《富春山居圖》和黃公望都是我們富陽的驕傲,在我們美麗的富春江畔,就有黃公望的故居和紀念館,有黃公望的作畫處。我們希望用富陽的越劇,唱出本土的文化。”演出前夕,富陽越劇藝術傳習院院長汪華兒表示,創排這部戲既是打響富陽地方文化品牌,也是希望讓富陽越劇團擁有自己的代表劇目和品牌作品。
《富春長歌》歷時3年多創作,七易其稿。該劇導演是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導演獎”“文華表演獎”“白玉蘭主角獎”得主翁國生。
“這個劇的創作過程非常不容易。也是我第一次全部推翻第一稿后再度重新創作。”翁國生感慨。“但我對這個題材非常感興趣。因為我自己喜歡繪畫喜歡美術。之前曾經在北方昆曲劇院導演了《清明上河圖》。接下來也會用秦腔創作《千里江山圖》。希望用三個劇種表現中國最偉大的三幅山水長卷。而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是最適合用越劇表現的。因為江南的這種風情、和淡雅的越劇交融是非常恰當的。”
《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有著“畫中蘭亭”美譽。因其深邃的歷史底蘊、卓越的藝術成就、坎坷的流轉命運,成畫迄今為止700余年來,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標識。
《富春長歌》的編劇是田漢戲劇獎劇本一等獎得主俞思含,整個劇本架構由“曹禺戲劇文學獎”得主羅周擔任。俞思含介紹,“導演找到我時就說,希望秉持‘詩韻越劇’的創作理念,本身這幅畫是非常富有人文色彩和哲學意味的一幅畫卷,希望能夠將畫作的這種品格延續到劇中”。
初稿《富春山居圖》以男女主人公感情為主線,2023年7月作為亞運會重點獻禮劇目在杭城演出。之后,該劇幾經論證,主創團隊原班人馬自發在一年內將劇本完全推倒重來,最終將《富春長歌》的劇情格局提升,修改成以黃公望一生歷經起伏、嘗盡悲歡,成就《富春山居圖》為故事核心。
“其實仔細看這幅畫,仿佛繪制的不僅是山水圖卷,它也就像一年當中的春夏秋冬,有山勢很高,陡峭的這種境界,也有比較留白比較平緩,就像人生的四季,經歷過春夏的那種燦爛熾熱,又經歷了秋冬的繁花落盡,回歸到返璞歸真的狀態。”數度重寫劇本的俞思含談道:“畫作的況味也如同黃公望一生遭遇,從最初一心想入世的少年,經歷了仕途的坎坷,愛情的離散,最后在亦師亦友的前輩趙孟頫的指導下,讓他向山水世界,向丹青天地行去,最終他在畫中跨越了所有人世間的不如意,生死上的相隔,在畫中實現了精神上的團圓。”
全劇主創團隊來自國內一流創作者,從導演構想、舞美設計、唱腔音樂還是多媒體動態投影,都努力將文人詩意與江南山水、吳音越韻相融,對越劇的抒情性、歌舞性、寫意性等藝術特色進行全面呈現,整部劇浪漫唯美、詩意空靈,將富春山水元素貫穿全劇。
“劇中有畫、畫中有詩”。翁國生介紹,全劇最后,《富春山居圖》殘卷“剩山圖”的畫面,全景式展現在舞臺上,有崇山峻嶺間、有盈盈江水間、有瓢潑大雨中、有漫天白雪中………多媒體影像的“富春山居圖”是不斷隱現、疊化、變幻,三道無縫紗多媒體投影畫幕間,演員在其中演繹,展現出一代畫師黃公望在富春江的春夏秋冬四季中艱苦忘我的寫生、尋覓、涂繪、潑墨的畫卷。
與此同時,導演力求讓這部新編越劇在創作中努力尋找戲曲本體的回歸,讓戲曲舞臺的演出重新回歸到“以表演為中心”的傳統。“戲曲最大的優勢就是歌舞言故事,我們一定要讓戲曲的‘四功五法’在新編劇目中能夠體現。”
于是,全劇的演員們在舞臺上有各種唱念做打的表演。無論是黃公望和鄭樗暢游富春山水的“雙人馬舞”,還是倆人年老時劃槳行舟于富春江上的“雙人行船舞”,或者是黃公望身陷死牢、痛苦掙扎的“長水袖舞”,都在中國戲曲傳統經典程式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性轉化”。
劇中黃公望特邀尹派小生吳素飛領銜主演,杭州富陽越劇藝術傳習院演員潘佩芽、馮軼輝、汪華兒、王利琴等飾演趙孟頫、江憶儂、鄭樗、管道升等重要角色。
吳素飛感慨,這個戲對演員有很大的挑戰。劇里的黃公望年齡跨度縱跨一生,從十幾歲一直演到80幾歲耄耋之年,而且有大量跌滾摔爬的身段表演。“我之前一直演小生,從來沒有演過老生,第一次看見自己戴胡子的樣子,一開始不習慣,后來演出完,發現自己更喜歡白發蒼蒼的那段戲。”
翁國生表示,希望通過這個戲,讓更多觀眾看到,在越劇這一方陣當中,既有浙江小百花、上海越劇院,也有杭州越劇院、南京越劇院這樣的團隊,還有富春江畔的富陽越劇團這樣的地方基層團隊,“他們平時一年幾百場演出大多在基層,但同樣可以有自己的演劇風格,有自己的新創代表劇目”。
而劇院院長汪華兒則表示,《富春山居圖》是深植于富春江畔山水與文化、歷史資源的IP,這部劇不僅是對一個文人畫大師與千古長卷的人生描繪,也是一次對優秀傳統文化與藝術輝煌的回望與重拾。未來,他們還計劃打造實景版的《富春長歌》,助力富陽當地的文旅融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