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孩子們踴躍參與涂鴉環節。
柯志剛攝
男孩總是吸鼻子、清嗓子、上課怪叫,其實,他不是故意調皮,而是患上抽動障礙。每年的10月30日是抽動障礙關愛日。為喚起全社會對抽動障礙患兒的關注與關愛,27日,武漢兒童醫院舉辦抽動障礙關愛日科普講座及義診活動。
專家表示,每10個孩子中約有1人患抽動障礙,他們容易因疾病被周圍人誤解,老師、家長越是嚴厲管教、嚴格糾正,患兒壓力越大,更不利于病情恢復。面對抽動障礙患兒,需要全社會的理解和關注。
易誤診
男孩患病三四年才確診
抽動障礙癥狀多樣又復雜,患兒還可能同時存在多種共患病,臨床上很容易誤診。在當天的活動中,中國抽動障礙協作組組長,武漢兒童醫院副院長、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劉智勝教授介紹了一個典型案例。
10歲男孩明明(化名),上小學后經常被老師請家長。據老師反映,他在學校很“調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總是動來動去,老師在臺上講課,他在臺下發出鳥叫一樣的怪聲,成績在班上擺尾。平時,明明還喜歡擠眉弄眼、搖頭晃腦。
打罵不奏效,看病效果也不好。家長帶明明看過兒童耳鼻咽喉科、眼科、呼吸內科,排查過慢性咽炎、鼻炎、結膜炎、過敏性咳嗽等疾病,治療后效果不明顯。
直到去年,家長帶明明到武漢兒童醫院找劉智勝看病,經過專業檢查及評估,孩子才確診為抽動障礙合并多動癥,因此導致一系列行為異常,進而影響到學習。經過近一年的對癥治療,目前,明明情況大大改善,學習成績也有了進步。
劉智勝介紹,抽動障礙(又稱抽動癥)是起病于兒童時期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是兒科常見的非癲癇發作疾病之一。近年來,抽動癥有增多趨勢。不同階段年齡的兒童都容易起病,多見于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兒童,以5至10歲最為多見,男孩多于女孩。
抽動障礙可有運動抽動和發聲抽動兩種表現。運動抽動的早期常見癥狀包括眨眼、擠眉、動鼻、噘嘴等面部肌肉抽動,繼而出現搖頭、扭頸、聳肩、四肢抽動等,嚴重者全身抽動。發聲抽動患兒喉部會不自主地發出異常聲音,如清喉聲、干咳聲等;還有少數患兒會不由自主地說臟話。這些抽動癥狀可以起伏波動,反復交替出現。
不少見
10個孩子中就有1人患病
劉智勝介紹,抽動障礙患病率為2.5%,按照目前我國20%以上人群處于18歲以下年齡段來估算,兒童抽動障礙患者人數近1000萬,幾乎每10個孩子里就有1個抽動障礙患者。
對于抽動障礙,由于癥狀多樣又復雜,不僅臨床上容易誤診,在確診后,家長們也存在很多疑惑。針對這些問題,27日活動現場,該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盧青講解《為什么我家小孩會得抽動癥,能治好嗎?》,主治醫師黃勝則以《家庭護理和教育怎么做?我們手把手教您》為主題,教家長們科學照顧抽動癥患兒。
在隨后的義診活動中,多位抽動障礙患兒家長將專家們團團圍住。一位家長擔心,抽動障礙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進而影響到學習成績及今后的人生發展。劉智勝解釋,如果孩子出生時智力正常,抽動障礙一般不會影響孩子的智力;但抽動障礙可以共患一種或多種心理行為障礙,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強迫障礙、睡眠障礙、焦慮/抑郁障礙等,導致孩子注意力下降,影響學習能力等,需要盡早干預治療。
另一位家長則擔心,孩子的疾病會延續至成年,影響將來成家立業。中國抽動障礙協作組秘書長、武漢兒童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孫丹教授告訴家長,抽動障礙可延續到成人,對患者的學習、生活、工作和社會交往等方面可能產生不良影響,需要進行全生命周期的慢病管理。不過,通過積極干預和治療,約半數以上患兒到18歲以后抽動癥狀可能消失;部分患兒還可能延續至成年,但只要抽動癥狀輕微,不影響生活和工作,無需太在意。
別著急
老師和家長請讓患兒“慢慢來”
“很多家長因為不了解而焦慮,這種心態反過來又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反倒容易加重抽動障礙的癥狀?!眲⒅莿僬f。
2023年6月1日兒童節當天,由劉智勝主編、十余位權威專家編寫的兒童抽動障礙科普書《孩子,我們慢慢來——抽動障礙兒童家長必讀》正式與讀者見面,以問答的形式、通俗易懂的寫法,面向患兒家長及社會人士解答大眾最關心的話題,涵蓋了對抽動障礙的詳細介紹、病因、臨床表現、鑒別,對孩子的治療、護理、教育、預后等。
“治療抽動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僅需要醫生,還需要學校、家庭的關注和支持,更需要孩子的參與和配合。”劉智勝說,希望全社會聯手為抽動障礙患兒營造寬松的成長氛圍,讓他們能“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