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十周年。十年前,習總書記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十年來,中國電影人踔厲奮發,不斷書寫光影新華章。
為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國電影報道》特別策劃十年“新”路系列訪談節目,邀請代表性影人講述在創作中對文化思想的理解和體悟,以及對各自十年“心路”的回顧和總結。本期對話的是演員魏晨。
一直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致力于文藝創作、表演,在各自領域辛勤耕耘。以偶像出道的魏晨,在這十年間從歌手轉型成為演員。
“現在回想起來想要轉變的時刻是自己出道的第十年,開始有一段時間沉浸下來去拍戲,去學習如何用表演的方式與觀眾建立連接和溝通,這完全是一個新的課題。”魏晨說。
在2014年上映的電影《匆匆那年》中,魏晨飾演溫和內斂的學霸喬燃。他通過這次的表演經歷敲開了電影的大門,開始全身心投入到角色演繹之中。
“《匆匆那年》對于我來說是一次印象深刻的表演初體驗,因為這是一個關于成長的故事,而且是我第一次嘗試演繹一個擁有時間跨度的角色,這次初體驗讓我明白了情感的培養投入和真情的流露是很生動的,也是很寶貴的。”
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近年來,魏晨接連出演了《八佰》、《金剛川》、《志愿軍:雄兵出擊》等歷史戰爭題材影片,塑造過不少熱血軍人形象,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表演能彰顯軍人力量和中國精神。
參與拍攝影片《八佰》打開了他新世界的大門,通過與角色朱勝忠的朝夕相處,魏晨發現自己很喜歡戰爭題材的作品。隨后,他陸續參演了《金剛川》《志愿軍:雄兵出擊》等電影,希望能更全面、多角度了解歷史。
魏晨認為,回看現在的幸福生活,離不開先輩們英勇的犧牲和奉獻精神,而作為文藝工作者,有責任用自己的方式去傳遞他們的能量和精神。
“拍攝《志愿軍:雄兵出擊》特別記憶猶新的是,當我們走到拍攝的場景,看到了松骨峰上象征著三連精神的那棵松樹的時候,瞬間就覺得那些照片,包括英雄的三連,他們的那股硬氣也具象化了。”
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到底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人民。文藝創作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
在出演現實題材電影《三大隊》時,魏晨以故事原型為基礎,深入揣摩了徐一周這個角色的內心變化。他坦言,能夠把情緒的表達具象化是他最大的收獲。
“小徐出獄后在狗場工作,當時劇組給小徐設計了一個長發造型,以及跟動物在狗場一起生活的狀態,我覺得小徐是要逃避社會,甚至不敢面對曾經的自己。”魏晨表示,在好的原型基礎上,團隊整體的全情投入,更能讓觀眾相信角色中的這群人,相信這個故事,從而在劇情中有所感悟和解讀。
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作為一名青年演員,魏晨也以前輩為榜樣,始終牢記自己的使命。
演員作為一個活躍在公眾視野下的職業,不僅要讓自己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認可,自己的日常行為也應該起到樹立和引導正確方向的作用。
提及各行各業里優秀的前輩,魏晨表示,做演員要言傳身教,“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這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正是因為不易,所以我們才經常會用‘德藝雙馨’去形容自己心目中優秀的藝術家,向他表示致敬。”
同時,魏晨真切的希望,自己能夠肩負起作為演員的責任,去幫助青年一代成長,帶動整個行業都在不斷地創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