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體育界有兩件事上了熱搜。
其中,一個熱搜的主角是“中國網球一姐”鄭欽文。在利雅得舉行的WTA年終總決賽的一場比賽中,她對著觀眾席上的中國觀眾大聲說:“別喊了!”原因是觀眾對她的支持過于“熱烈”,鄭欽文賽后解釋說,觀眾當時喊得太兇了,讓自己的心臟跳得特別快,每一分之間自己原本需要恢復,但被噪聲干擾導致恢復不了。
這個比賽的插曲有一個不錯的結局:鄭欽文在發泄完情緒之后氣場全開,連續得分并贏下了比賽,她說:“喊出來之后,情況卻也變好了,整個人打得更輕松了”,她也向球迷表達了歉意。不過,這也許并不意味著球迷就可以對這些歉意“照單全收”。網球比賽有自己特定的觀賽禮儀,因為觀眾席距離球場很近,而網球運動員的比賽強度很大,所以,觀眾即便是表達善意和支持,也需要把握好分寸,以免“幫倒忙”。這既是為了公平競賽,也是為了觀賽環境的和諧。雖然鄭欽文常說自己要“利用現場觀眾營造出的能量”,但這更多的是一種表達的技巧,沒有選手真的喜歡在喧鬧聲中休息恢復——即便那些聲音來自自己的支持者。
另一個熱搜,則來自兩項同在11月3日舉行的金標馬拉松賽的“烏龍”。杭州馬拉松賽沖刺階段,因為工作人員引導失誤,導致原本處于第一位的選手走錯道,被第二名選手反超,不但無緣冠軍,獎金損失也高達20余萬元人民幣;北京馬拉松的選手們則在完賽后發現,自己拿到的獎牌背面左下角的世界田聯認證標志出現明顯錯誤,北馬本是金標,印在獎牌上的卻降級成了精英標。
一項馬拉松賽的路線、引導、志愿者培訓,都需要精細化的設計和嚴格的執行;馬拉松賽的獎牌,在大規模生產前,需要經歷設計、開板、確認模板等一系列的嚴謹流程。根據“海恩法則”不難發現,志愿者引導錯誤和獎牌制作錯誤,看似是偶發事件,其實卻暴露出主辦方在流程上的嚴重疏漏。
中國的城市馬拉松賽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相關的問題也不鮮見。去年就曾經發生過冠軍選手在沖過終點線時被拉線員用橫幅阻擋的鬧劇,大連馬拉松上,甚至還出現了中國選手尹順金在沖刺階段被一輛突然拐彎的引導車擋住去路,從而丟掉了到手的冠軍的荒誕一幕。
鄭欽文的擁躉“加錯油”、杭州馬拉松“帶錯路”、北京馬拉松“造錯牌”。
這些不大不小的烏龍,都發生在炙手可熱、迅猛發展的城市運動項目,并非巧合,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軟實力”還有待提升。誠然,中國的國際賽事越來越多、硬件越來越好,觀眾無論在本土觀賽還是出國觀賽,也越來越“見多識廣”。但是,無論是觀眾對網球比賽的“閱讀理解”、合理選擇適合選手不同狀態的助威方式,還是馬拉松主辦方對辦賽各個流程的審核把控,都還有進步的空間。相信隨著本土主辦方積累更多辦賽經驗,更多中國觀眾深入了解網球運動,這些“軟實力”的短板也將逐漸消失。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