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伊春市社區組織居民開展彩泥手工制作活動。
黑龍江省伊春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
郡縣治,天下安。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持續夯實基層基礎,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黑龍江省伊春市作為林業資源型城市,城鄉人口流動頻繁、群眾訴求多元復雜、治理難度日益提升,基層治理面臨重點國有林區改革遺留問題和經濟社會高質量轉型發展雙重考驗。近年來,伊春市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層治理重要論述,積極探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有效路徑,通過服務前置、“哨響”即至、多元共治的治理思路,不斷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
陣地前移服務前置
服務導向筑牢基層治理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贏得群眾對黨的信任和擁護。”伊春市始終將黨的領導貫穿始終,秉承“要治理、先服務”理念,持續深化組織體系建設,拓展升級陣地平臺、豐富實踐活動載體,努力實現組織優勢、資源效益、服務功能最大化。
打造立體化組織體系。持之以恒把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作為貫穿基層治理的紅線,市、縣兩級全部建立由黨委書記擔任總召集人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細化日常運行和議事規則,強化跨部門工作統籌。按照網格化思路和精細化要求,建立“市區街社網”一貫到底、觸角靈敏的組織體系,以及轄區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兩企三新”共同參與基層治理橫向聯動的責任鏈條,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
打造客廳式服務陣地。實施“有煙火氣、有人情味、有家溫度”的“黨群伊家”建設行動,以市級黨群服務中心為示范,向鄉鎮(街道)、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黨群服務驛站逐級延伸,向“兩企三新”逐漸拓展,實現一體化布局,消除“空白點”、織密“連心網”。先后新建改建、提檔升級92個黨群服務中心。按照“辦公最小化、趨零化、服務最大化”的要求,拆改超長辦事柜臺、豪華辦事大廳、單一功能會議室112處,騰退辦公面積2.4萬平方米。同時,整合利用公共開放空間,輻射打造“暖心驛站”“騎手之家”等微陣地362個,為外賣配送員、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提供便利暖心服務。
打造精細化服務載體。聚焦基層所需、群眾所盼、黨員所能,持續開展“雙報到雙服務雙報告雙評價”工作,建立報到服務“三項清單”,社區定期匯總信息形成群眾“需求清單”,指導報到單位黨組織、在職黨員制定服務“資源清單”,經過對接形成“項目清單”,著力打通服務群眾“需求端”和“供給側”。針對社區服務動力不足、身板不硬、活力不高、質效不夠等突出問題,創新推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紅松分”“興安分”雙積分一體化管理模式,開發“伊家”微信小程序作為積分載體,實行社區“張榜”,黨組織、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揭榜”的按需服務,有效動員多元主體主動參與構建基層治理大格局。將傳統地域聯建升級為全域聯建,鼓勵報到單位黨組織之間根據實際需求和職能優勢,相互交換或協作完成民生事項,提高服務能力。年初以來,全市480個單位黨組織和1.2萬名在職黨員下沉社區報到服務11.68萬人次。
精準“布哨”“哨響”即至
多網合一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堅持和完善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強化網格化管理和服務,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切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維護好社會穩定。”伊春市把網格作為基層治理的最小單元,持續推進網格化管理服務,通過科學布局建網、賦能增效強網、數字智慧用網,對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未訴先辦、接訴即辦,讓群眾工作更有溫度、廣度、力度,彰顯網格在維護穩定、服務發展、保障民生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科學布局建網。針對伊春市人口密度小的實際,在“每個網格覆蓋300至500戶”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網格框架,對治理難度較大的區域按照200至300戶覆蓋,全市共劃分網格3071個,其中社區網格1407個、專屬網格1405個、農村網格259個,在全省率先實現了綜合與專屬網格全劃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無死角、平安建設體系全覆蓋,做到“只要衛星上能看到的地方,就有網格員管理,就有黨的引領”。按照有利于加強黨的領導、開展黨的組織生活、黨員教育管理監督、就近就便服務群眾的原則,優化設置網格黨組織3796個,通過黨員亮身份、設立黨員先鋒崗、劃分黨員責任區等方式,消除工作盲區,實現多網合一,將社會治理觸角延伸到基層末梢。
賦能增效強網。堅持“減”與“賦”并舉,減負與提效互融,結合國有林區改革,統籌推動事業編制下沉,向縣級調劑事業編制2042名,利用市級334名事業編制建立鄉鎮(街道)事業編制“周轉池”,并將這334名事業編制全部分配到各鄉鎮(街道),為優秀村(社區)兩委成員、招聘到村(社區)任職大學生提供編制保障。面向公益崗位定向招聘、社會公開招聘,配備社區工作者1468人。積極探索為基層“瘦身松綁”的方法路徑,著力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科學設置村(社區)組織準入事項和程序,確定基礎網格事項250項,對需要網格協助的工作事項,按照“費隨事轉、事費配套”原則提供相應保障,有效減輕網格工作負擔。聚焦高頻次服務事項和群眾需求,全面清理內外部標牌標識1086塊,清理退回鄉鎮(街道)借調人員163人。全面整合優化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提供7×24小時全天候人工服務,實現一個號碼受理民生訴求,全力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務“總客服”。
數字智慧用網。堅持以科技賦能基層治理,實施信息化服務平臺覆蓋行動,整合公安、應急、城管、市場監管等多平臺數據,建成貫通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和網格五級網格一體化信息平臺,開發“伊網通”APP,配齊專職網格員手機終端,暢通與全市242個網格協調中心(服務站)的線上線下渠道,實現“治理要素一網受理、治理事項一網調度、治理效能一網監督”。制定信息分流轉辦工作機制,通過源頭發現、采集建檔、分流交辦、檢查督促、結果反饋、綜合考評的“六步閉環”聯動調處,實現組織全覆蓋、管理精細化、服務全方位。建成以來,全市通過系統受理網格員上報事件6.14萬件,按時辦結率97.27%;群眾通過“隨手拍”上報事件5271件,按時辦結率達96.03%。
人人共享多元共治
長效機制匯聚基層治理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伊春市瞄準基層治理的難點、堵點,著力構建全社會廣泛參與基層治理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作用,激發社會多元共同參與活力。
健全區域組織共建機制。持續深化黨建聯建,著力破解基層治理中各類組織條塊分割、單打獨斗的問題。建立以鄉鎮(街道)黨(工)委為軸心,轄區內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社團組織、樓宇商圈等各類型組織以及黨員、群眾、志愿者等人員廣泛參與的黨建聯建機制,通過組織聯建、資源聯用、活動聯辦、網絡聯通、服務聯民、隊伍聯抓“六聯”工作模式,形成基層治理合力。
健全黨員作用發揮機制。實行機關在職黨員進社區積分管理機制,積分作為在職黨員民主評議、年度考核和所在單位年度考核的參考依據,倒逼在職黨員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創新實行“六必談”制度,其中包括家庭成員必談、街坊鄰里必談、街道(社區)干部必談,提升在職黨員進社區、進網格工作質效,助力構建家庭和睦、鄰里和諧的基層治理“幸福圈”。
健全社會主動參與機制。健全社會組織、志愿者隊伍參與社區治理機制,大力培育孵化公益性、服務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和群眾活動團隊,不斷豐富服務供給,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注重發揮居民公約作用,制定務實管用、操作性強的居民公約,采取積分制管理等方式,加強對居民“履約”情況的正向激勵,進一步引導居民規范社會行為、積極參與基層治理。黨員帶頭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示范帶動、引領發動居民群眾參與自治自管,以有序自治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11月11日 第17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