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頭藝人持證機制始創于2014年10月,從第一批8位藝人起步,如今發展成380多位持證表演街頭藝人參與的大團隊。其中,90后藝人占一半以上,最年輕的是00后。大專以上學歷者占一半,有的擁有碩士、博士學位。從整體上看,上海街頭藝術逐漸形成了與城市品質相符的表演特點——以音樂表演和非遺手工藝展示兩大藝術門類為主。
通常而言,城市助推街頭藝術的發展,理由至少有三:一者它本身就具有藝術屬性,是城市文化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因而也就擁有被保留、享發展的權利;二者它是一個城市彰顯文明氣質、氣度與包容度的重要窗口;三者它與市民之間的良性互動,有利于營造城市和諧共進的氛圍。
市民歡迎街頭藝術,無論快樂、憂傷的奏唱還是滑稽、有趣的表演,都能引發市民駐足欣賞、共情共鳴,并由此調適心理、提振精神。“街頭藝術”也需要觀眾,觀眾的圍觀欣賞自能增添他們的存在感、自豪感與事業心。
如何確保“街頭藝術”的繁榮發展,上海無疑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做法。尤其是,通過加強持證街頭藝人隊伍建設,形成與城市品質相符的表演特點,從而為市民和外來游客持續不斷地提供一道又一道文化大餐。更進一步而言,上海的做法啟迪我們,做好“街頭藝術”這篇文章,必須做到思想認識、管理服務和營造氛圍齊頭并進。
思想認識上要提高站位。對于一個城市來說,街頭藝術并非可有可無,而是必須“下繡花功夫”做精、做實、做好。
筆者到訪過20多個國家,像一些國際大都市,如倫敦、巴黎,對于街頭藝術表演大多持歡迎態度。正是無處不在的街頭藝術,為這些城市增添了動人的色彩。可以看到,街頭藝術作為城市的一道人文風景線,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發展的產物。我們只有順應其發展特點和規律,認真對待它,精心呵護它,才能確保它良性成長、健康發展,進而滿足市民和游客對城市文化的多元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能否容納街頭藝術,說到底也是營商環境中一個不可小覷的細節。很多時候,外來投資者也會透過城市對街頭藝術的包容度,來判斷一個城市的營商環境。
管理服務上要彰顯柔性。對街頭藝術而言,城市管理部門、公共服務部門的作風、效率,是直接的制約因素。如果管理者、服務者能夠多多換位思考,實行柔性服務,則必將助推其發展。反之,則不然。
借鑒上海的經驗做法,關鍵要做到“持證管理、協調服務、豐富載體”三結合。上海通過加強“持證管理”,實現了90后藝人占一半以上、大專以上學歷者占一半。經過一系列整合,不僅隊伍壯大了、活力增添了,整體實力也得到了極大提升。
通過強化“協調服務”,市演出行業協會與上海各城區部門攜手聯動,形成了由文化部門牽頭,城管、綠化、公安、交通等10多個部門共同參與的聯合工作組,開啟協會與屬地共同協調管理城市街藝演出的新模式。通過創新機制、健全制度、細化管理、狠抓落實,既調動了管理服務部門的參與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提升了管理服務的精準度和高效性。
無論是邀請海內外街頭藝人參加街藝節表演、鼓勵本市內的街藝表演點遍及全市,還是市演出行業協會于近年推出“上海街藝流動劇場”,把一場場不同主題的專場演出送到商場、街道、學校、旅游景點,一系列舉措構筑而成的豐富載體,不但活躍了城市的文化氛圍,也提升了街頭藝術的知曉度和美譽度,極大地提升了街頭藝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營造氛圍上要體現尊重。對城市而言,包容街頭藝術,既要將觀念引導貫穿于管理服務之中,也應寄望于全體市民和游客的文明之舉。如果市民和游客可以做到“文明觀看,尊重藝人”,無疑可以為街頭藝術創造更好的創作氛圍。
比如,在街頭藝人表演時安靜觀賞、不隨意打擾、不高聲談論;對于街頭藝人的表演,以文明有序的鼓掌表示歡迎或致以謝意;面對街頭藝人偶爾的失誤,不得以任何不恰當、不文明的方式喝倒彩或進行人身攻擊。
有道是,營造氛圍從來都不是對某一方面的要求。對街頭藝人而言,要正確理解“百花齊放”原則的含義,發揮自身的文藝特長,對待每一場演出,都要精心準備、胸有成竹,力求把代表自己最高藝術質量和水準的精美作品,呈現給市民和游客。相信通過雙方之間的良性互動,必能為助推街頭藝術創設更可持續的良好氛圍。
街頭藝術在城市文化的創新表達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真心祝愿街頭藝術的活力和魅力得到充分的激發,成為彰顯城市氣質、氣韻與氣度的生動“窗口”。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