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即第六代移動通信技術,支持更高的傳輸速率、極低的延遲;相較于5G,6G提出了新的場景,例如通信和感知的結合、通信和人工智能的融合以及泛在物聯,指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物之間的信息連接和交互,“6G連接的對象不僅是人,還有各種智能體,如機器人、元宇宙等。”創遠信科(上海)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創遠信科”)創始人、董事長馮躍軍日前在接受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采訪時表示,6G的發展將更多地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在無線通信領域,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測試將走向毫米波、大帶寬、6G移動通信、空天地一體化。
6G典型場景圖,受訪者供圖。
與AI的融合更加普遍
“6G將實現空天地一體的全方位通信,覆蓋地面、空中,甚至包括偏遠的海洋和沙漠地區。這些應用場景對標準的制定提出了更高要求。”馮躍軍介紹說,6G要求更高的帶寬和更低的時延,對于無線通信測試公司來說,需要在高頻太赫茲和大帶寬信息處理方面具備足夠的技術積累。
6G的帶寬將達到5G的百倍以上,頻段可能提升至太赫茲級別(Tera Hertz,THz)。6G基站不僅存在于地面,還可能部署在空中,這對測試儀器的要求也大幅提升。
“未來AI技術的發展對無線通信領域提出了新的需求,要求更高的通信承載力和通信速度,感知判斷也會更加敏銳。”馮躍軍表示,在感知和判斷方面,AI的敏銳度將越來越高,甚至能夠實現完全自動化判斷,不再依賴人類的直接干預。“當感知到無人機時,一旦檢測到信號,利用AI就能直接處理,很快告訴我們大概的路徑,為人們提供最佳路線。”
6G標準測試指標來源:受訪者供圖
6G標準制定競爭更加激烈
馮躍軍表示,中國移動通信經歷了“2G跟隨,3G突破,4G并跑,5G引領”的發展歷程,進入6G時代,我們將面臨國際間標準制定的激烈競爭。
“6G標準一旦提出,必須在通信儀器上進行驗證,再在應用中改進。”他透露,他所在的企業當前正在與中國信通院等機構緊密合作,就測試規范和測試方法提出建議。例如,在6G核心算法或芯片設計上,提供信號模擬器等設備,搭建測試環境,讓研發人員在測試平臺上驗證算法和技術設想。
低軌衛星網絡性能監測與評估測試方案,受訪者供圖。
“如果把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比作‘信息高速公路’,那么無線通信測試就是這條高速公路的‘標尺’。如果缺少測試儀器,移動組網將舉步維艱。”
據了解,目前中國在無線測試儀器方面也面臨“卡脖子”困境,尤其是毫米波和太赫茲等高頻測試儀器。由于國內技術有限,需要測試的高頻測試儀器又存在進口困難等問題,這一限制影響了芯片的測試進度和精度,甚至阻礙了項目推進。馮躍軍認為,國內亟須在該領域建立自主的測試儀器研發能力,以避免受制于人。
自2005年成立以來,創遠信科一直致力于為信息高速公路打造自主研發的“標尺”——無線通信測試儀器。將于11月13日至14日舉行的2024年全球6G發展大會除了展示國內6G創新發展的最新成果外,6G推進組專家及創遠信科將在圓桌論壇部分圍繞“6G技術標準展望”展開深度探討。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