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劉思德
在快節奏的當下,很多人為了趕時間,吃飯狼吞虎咽、草草了事,這種行為看似高效,卻時刻威脅我們健康。
近日,復旦大學一項新研究顯示,吃飯過快(小于5分鐘)的頻率越高,與代謝功能障礙相關的脂肪肝患病率也越高。研究納入近2000名來自中國多個省市的肥胖癥和代謝性疾病患者,并結合一系列相關研究進行薈萃分析后發現,與進食速度正常的人相比,有“吃飯過快”習慣的人患脂肪肝的風險高出22%。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劉思德告訴記者,快速進食有害身心已被諸多研究所證實。其危害主要包括增加胃腸負擔,影響消化吸收:消化過程始于口腔,咀嚼時除了將食物碾碎成小塊,還會分泌唾液淀粉酶參與消化,若吃飯過快,食物往往沒有得到充分咀嚼,就進入下一環節;當我們迅速吞下大量食物后,胃部需要分泌更多胃酸和消化酶來消化食物,不僅增加消化系統負擔,影響營養的消化吸收,還容易引發胃腸疾病。增加肥胖風險,影響代謝功能:一項涵蓋上萬人的大規模研究表明,快速進餐者患肥胖癥的風險顯著高于正常速度進餐的人,這是因為大腦需要大約15~20分鐘才能接收到“飽腹”信號,而吃飯過快的人往往在這個信號到達之前就已經吃過了頭。日本一項為期3年的觀察性研究還發現,相較于正常速度進食的人,吃飯過快者代謝綜合征發病風險高一倍,更易引發糖尿病等相關代謝類疾病。引發焦慮情緒,影響心理健康:在心理學中,過快的進食速度通常與壓力、焦慮或情緒緊張有關,它們常常互為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就上述研究所提及的吃飯過快和脂肪肝之間的關聯,劉思德認為,研究所涉及的樣本人群有一定局限性,有待更大樣本研究提供證據支持。但根據結論,劉思德推測,一方面進食過快容易攝入更多熱量,進而影響肝臟代謝,可能會導致脂肪在肝臟堆積;另一方面,快速進食還可能與其他不健康的飲食行為有關,如不規律進食和偏好高能量密度食物,也會間接增加脂肪肝的發病風險。
劉思德提醒,合理安排進餐時間對健康大有裨益,平均就餐時間應盡量保證在15~30分鐘。如何讓進餐速度慢下來,劉思德提出了三點建議。
增加咀嚼次數:建議每一口至少咀嚼20次,最好能達到30次。研究指出,每一口咀嚼30次有助控血糖。
吃得“粗”一些:建議主食盡可能做到粗細搭配,如雜豆飯、糙米飯、燕麥飯等,這些口感粗糙的食物,需要充分咀嚼,有助于放慢進食速度。
專注食物本身:盡量在吃飯時保持對食物的關注,在細嚼慢咽中感受食物的質地和滋味,讓吃飯成為一種身心愉悅的享受。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