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2024全球6G發展大會在上海開幕,6G與人工智能的結合成為本次大會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主旨演講環節中指出,我們需要非常重視人工智能對6G系統的影響,但目前還不宜過于樂觀,就他個人觀點,AI在無線接入網的應用方面還存在挑戰,未來幾年能帶來多少收益,現在很難預測。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 主辦方供圖
6G即第六代移動通信技術,支持更高的傳輸速率、極低的延遲;相較于5G,6G提出了新的場景,例如通信和感知的結合、通信和人工智能的融合以及泛在物聯,指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物之間的信息連接和交互,6G將更多地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
鄔賀銓認為,現在關于人工智能的討論很熱,確實人工智能需要和6G結合,6G也更需要人工智能。在應用上,當前基礎大模型本身可以用到6G上,尤其是智能客服,以及一些供應鏈的管理,還可以開發一些場景模型用在網絡規劃和優化上。
但現階段,AI在接入網的應用上面臨很大的挑戰,因為無線接入網要求實時性很高,AI大模型的計算處理要占用時間,存在一定延遲,能不能實時響應,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尤其在城市的馬路上,如果不能實時收斂,可能效果會不太好;其次事一定會增加復雜性,現在單蜂窩的干擾做得還可以,未來希望結合AI把多蜂窩之間的干擾抵消掉,但是在計算多蜂窩的時候,算力的要求很高。”鄔賀銓稱,雖然能夠想象AI在抵消多蜂窩干擾方面能夠發揮作用,但實際能不能真正地起到作用也會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需要考慮的一點是,做人工智能應用需要投入成本,獲得的回報能不能足以平衡成本,還需衡量。此外,目前的大模型本身存在可解釋性不足,有一些不一定形成可信的解決方案,還需要人為檢驗。
不過,鄔賀銓也指出,目前新的解決方案是通過模型量化、模型剪輯等方式,將大模型壓縮到手機上,當這種推理能力包括對應的算力下沉到終端的時候,就可以不必上云,而是通過離線方式以低成本、低時延、高隱私、個性化地應用。他認為,這將有助于增強用戶生成內容的能力,帶動新一代信息服務業的發展。
他還提到,4G時代的出現帶動了短視頻的發展,但近幾年手機在基帶處理上“基本上沒有多大的變化,變化的都是照相之類能力的變化”。他樂觀地表示:“未來我看好AI下沉到終端,可以帶動用戶生成能力的發展。”
鄔賀銓強調,6G的發展應更加關注大眾的實際需求,而不是只追求小眾場景的高指標。“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對6G的標準往往只注意到那些特定的要求,提了一堆特定要求的高指標。我建議3GPP研究標準的時候,要研究一些專門針對剛需大眾使用的合理的要求,主要的6G系統設計先瞄準服務于并不那么高要求但是滿足大眾體驗感受的。”
在他看來,雖然全息、感官互聯、3D沉浸式體驗等技術能夠反映6G的寬帶水平,但“不是大眾的剛需,而且不是手持終端的應用”。他進一步解釋,“現在的手機終端打開屏幕也不大,2K、4K、8K沒有多大區別,運動狀態觀看也不合適。”鄔賀銓呼吁行業應更加務實地推進6G的發展,“未來的6G終端應該是多樣性的,一般終端只需要支持大眾的剛需。對于一些特定要求的應用,我們可以通過手機短距離通信連接到固定網絡或者邊緣計算上獲得計算能力。”他強調,行業應優先滿足大眾的實際需求,確保6G技術真正服務于大眾。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