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海剪紙為代表的非遺傳承項目,如何開創新的精彩篇章?
為了回答這個縈繞心頭已久的問題,前不久,徐匯區楓林街道林曦明現代剪紙藝術館館員、海派剪紙新銳石勤玲參加了由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主辦的“國潮·數字化非遺品牌智造研修班”。專家講座、影視創意工作坊、產品設計工作坊、視覺識別系統設計工作坊等模塊的研修,讓她收獲滿滿。
在小石看來,當下,非遺手工藝人傳承珍貴技藝迎來不少煥新的機遇。“當然,每一門技藝都需要結合自身特點,找到最合適的創新支點。”
引入前沿數字媒體技術
激發創作靈感
城市周刊:聽說你去年就有參加這一次研修班的計劃,今年終于成行,感受如何?就你的個人體驗而言,整個研修班期間,哪些研修形式可以給你帶來更大的收獲,也更容易激發創作靈感?
石勤玲:我們這個研修班的全稱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下簡稱“研培班”),多年來已經舉辦至第22期,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導、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主辦、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承辦。
據說,每一期研培班都會從全國各地、不同專業領域遴選非遺傳承人來參加學習。這一期的學員共20位,來自云南、浙江、山東、河南及上海各省市。由于學員們大都本來就是傳承人,在自己所鉆研的領域都已經比較資深了。
因為班級規模不大,大家在一起很愿意碰撞和交流,希望能產生一些新的“火花”,而不是只在自己的領域里專精。主辦方也非常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嘗試跨界、組合,在課程的設計上很有針對性。
專家講座模塊主要討論了“如何傳承、傳播非遺和傳統文化”“前沿數字媒體技術如何助力非遺工藝的開發傳承”。其中,老師對當下最新的媒體技術成果、業界前沿應用案例的介紹,給我帶來很多啟發。
微信小程序《青花古韻》《敦煌詩巾》,增強現實App《河圖九色路》《漢唐之游》,WebGL應用《數字皮影動畫虛擬仿真系統》等,都為我打開了新的視野。
當老師推薦了一些基于AI技術的設計圖紙自動生成軟件,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結合自己的專業和技藝試用起來。
城市周刊:設計圖紙自動生成如何與剪紙結合起來?
石勤玲:經初步試用,我的體會是:這個結合起來的過程,就好比剪紙作品的創作多了一個智能助手。
設計圖紙自動生成有賴于使用者輸入的關鍵詞。比如,我輸入“請幫我生成一幅東方明珠的剪紙作品”,軟件就會基于和“東方明珠”“剪紙作品”有關的歷史數據,生成幾幅圖片供我選擇。
這個過程耗時極短,一般30秒左右就能生成數幅圖片供選擇。如果看到可以觸發創作靈感或者提供重要創作線索的圖樣,我可以保存下來;如果覺得哪方面還差點什么,可以追加要求、添加關鍵詞。
隨著關鍵詞不斷追加、調整,一種可能是所生成的圖樣會與我想要的狀態不斷接近,另一種可能是所生成的圖樣總感覺哪里不對,但圖片生成過程本身可以幫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有時候,“怎么看怎么怪”的圖樣也可以成為激發靈感的來源。
有一次,我就用這樣的方式生成了一批圖樣,同學在驚訝之余直呼:“石勤玲快把它保存下來,你看著它把圖紙刻出來就是一幅作品了!”一開始,我也興奮不已,但真操作起來,馬上就發現了問題。
城市周刊:剪紙作品的靈魂是直接上手剪。
石勤玲:沒錯。一方面,我們可以提前打好腹稿或者草稿,計劃好先剪什么、再剪什么;另一方面,剪刀在走線的過程中常有隨機情形發生,比如臨時改主意了、一不小心某條走線走過了頭。通常來說,在過往的創作中,走線動作完全可以不因此停下,將錯就錯、借勢再發揮都是可以的。
但AI不是基于這樣的邏輯生成的,它最多生成一幅看上去像剪紙作品的圖畫,更像一幅畫,沒有剪紙步驟上的考量,更不存在走線合理與否的顧慮。
剪紙技藝中還有陰陽結合的講究,可以在一張完整的紙上用剪刀憑空剪出一陰一陽兩幅作品。這一點,按照AI生成的圖樣剪是無法做到的。不過,AI創作模式在查詢基礎性資料、基于一個底稿不斷疊加新想法、在不斷試錯中接近想要的狀態方面有優勢。如何利用這種優勢輔助剪紙創作,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提升非遺手藝溢價空間
需要堅定不移的努力
城市周刊:在拓展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傳播方式方面,你有新的收獲嗎?
石勤玲: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俞振偉老師有一番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認為,加強傳承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樹立正確的“非遺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他呼吁大家重視非遺手藝溢價空間的提升問題。
他帶我們觀看了一些制作精良的、關于非遺傳承人技藝傳承的紀錄片和短視頻作品,鼓勵大家多多參與此類作品的創作,提高非遺符號的可識別度,圍繞著非遺傳承積極地開展產品化、二次創作等活動。
如今,可參與、有場面的體驗式活動很受公眾的喜愛。俞老師認為,這方面的好做法也可以化用到非遺傳承領域,要讓公眾參與到你創設的場景中去,還可以嘗試做一些互動性強的體驗式商品。在他看來,“一定要堅持非遺技藝溢價不動搖,因為只有堅持了,你的發展空間才會一點點大起來”。
正是基于上述理念,在專家講座以外,研培班把“影視創意工作坊”作為本次研培的重要模塊。
城市周刊:聽說,“影視創意工作坊”鼓勵學員們進行跨界合作。希望你們將多個專業領域的技藝結合起來、進行二次創作,并以短視頻的形式介紹創作成果。
石勤玲:是的。在這份“小組作業”中,我的合作伙伴有香囊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孫美巧、上海漆藝銅雕非遺傳承人何從剛。我們開展頭腦風暴活動很久,最終選定了以孫老師創制的百草山香佩為主,來拍攝短視頻作品。
百草山香佩的設計靈感源自上海地標建筑——國家會展中心。它曾在第六屆進博會新聞中心上海非遺客廳展出,榮獲2023年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金獎和2023年上海伴手禮。人們總說:“找到了四葉草,就找到了幸福?!痹撓闩宓男螤钫且运娜~草為載體,傳遞著美好的寓意。
我結合香佩造型、傳達的美好寓意,融入上海剪紙與香囊制作技藝背后的文化內涵,設計了一幅剪紙作品,作為整個短視頻主視覺識別系統的一部分。
雖說整個任務的核心是短視頻拍攝,但我們有待深挖、呈現的價值點并不局限于產品本身。恰如百草山香佩之所以能獲得2023年上海伴手禮等殊榮,與香囊中的純天然精油特色配方、孫老師獨家研發的香囊鎖香工藝不無關系。留香時間短是傳統香囊制作技藝的一大痛點。孫老師團隊通過技術攻堅,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個痛點。
從提升非遺手藝溢價空間的角度而言,孫老師團隊下一步需要面對的挑戰在于提高量產和完善定價策略。若不是與孫老師合作,我對這些問題或細節的認識還很淺顯。通過此番學習與跨界合作,意識到這些問題的重要性,我感到十分幸運。
鼓勵跨界合作
碰撞出奇妙火花
城市周刊:可不可以這么說,因為短視頻制作任務,打開了大家深化認知、開掘合作可能性的新窗口?
石勤玲:也讓我們從跨界合作中受益良多。以前大家可能會認為,跨界合作主要是把不同領域的元素進行嫁接。事實上,在嫁接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加深對彼此領域的了解,不同領域元素的整合、既有技術的整合,都會帶來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痛點。
往往在這樣的節點上,非??简灤蠹液献鞴糙A、開拓進取的決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多同學所在的領域對我而言是一片全新的天地,能有機會和他們一起創作,也為提升我的創作能力打開了一扇窗。
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陶瓷藝術家葉建明老師也是此次研培班的學員。與他聯合創制“水舞龍,幾何瓏妙”玲瓏杯的經歷也讓我受益匪淺。
葉老師在陶瓷藝術領域很有建樹。同學們互相交流時,他對玲瓏杯的介紹,觸發了我將具有上海剪紙技藝特色的線條和造型藝術融入玲瓏杯創制的想法。很榮幸,我的想法得到了葉老師的支持。
葉老師曾在江西景德鎮設立個人工作室,近年來到山東青島發展。在玲瓏杯制作實體作品階段,他特地趕往景德鎮工作室,幫我選礦、煉泥、拉胚、利胚,請工人師傅幫我上釉。我因為缺乏經驗,在第一次上手制作的過程中“犯錯”不斷,都在葉老師的幫助下一一化解。
在我們最終完成的玲瓏杯上,仿佛可以看到水紋在舞動、龍紋呈現出凌厲之勢。融入了刻紙技藝的幾何紋設計,與玲瓏杯本身的造型曲線巧妙結合。
在設計圖稿的過程中,我們既考慮了材質與雕刻技藝特點的結合,又考慮到了當下年輕人的審美喜好。希望這個作品所傳達出的動感和酷炫氛圍,可以吸引年輕人的目光,鼓勵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奮發向上、勇往直前!
非遺傳承需要堅持文化自信,跨界合作讓我們對這一點有了更深的體會。致力于將剪紙與高溫瓷刻推向年輕人群,也是我們希望借由本次合作推動的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