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廢棄小學夾墻內驚現尸骨,陳年校園兇殺案真相為何?
單親母親異鄉替女求學,外出務工的她為何不愿返鄉?
兩條敘事線在電影《夾縫之間》交匯,五個已然成年的昔日留守兒童,撕開了生存困境的縫隙……
市場反應微小的《夾縫之間》,口碑卻被“照亮”,故事題材得到網友廣泛好評。
電影《夾縫之間》聚焦留守兒童群體,影片沒有刻意地去渲染苦難,而是給社會拉了一道傷口,讓觀眾思考留守兒童是如何在社會的夾縫當中掙扎與生存。因此,評論員張春蔚從社會價值角度出發,給《夾縫之間》打出了8分的高分。
夾縫中的校園安全隱患
——留守兒童的童年創傷
故事由一起發生在校園的兇殺案展開,在學生們的生活中突然出現了“噩夢”,而這場噩夢讓孩子們一輩子都沒有走出:寄生在學校的“蛀蟲”——校工在李青草遭受過侮辱之后,妄圖進一步地占青草的便宜……目睹了一切的孩子因為怯懦選擇了逃避,若干年后即使已經成為了警察,也始終無法邁過心里的那道檻兒;三個替青草“善后”的孩子始終不知道他們其實是無罪的,因為無人可幫、無人可借、無力逃脫,十幾年來,這五位留守兒童始終被困在童年的那個兇殺的現場,承載著不該由自己承載的東西。
夾縫中的女性心理“災后重建”
——底層女性的生存困境
電影《夾縫之間》的另外一條故事線從陶昕然飾演的李青草展開,這位單親媽媽為了解決女兒異鄉上學的問題而處處碰壁被騙。
李青草原本是一株欣欣向榮的青草,十幾年前,在電視臺的鏡頭中的青草一襲白裙青春美麗,而此刻的青草經歷了生活的磨難和來自他人的惡意,現實將她摧殘成了一位不修邊幅的底層女性。她看似柔弱卻執拗又堅強,為了節省,她會拿走公共衛生間的卷紙;為了女兒能正常上學,她不惜用自己的婚姻與幸福換取。
她以自己的堅持告別故鄉獨立成長,希望能夠為自己和女兒爭取一份穩定和好的未來,卻始終躲不過現實的磨難。生活的險惡讓李青草失去了對社會的信任,所以,當女兒走失后,青草沒有選擇第一時間求助警察,而是決定獨自尋找。
評論員張春蔚認為,陶昕然飾演單親媽媽李青草,是一個為母則剛的堅韌母親形象,她心思縝密、負重前行,為了女兒披荊斬棘,將一個在底層掙扎的女性形象撕裂在觀眾面前。
夾縫中的教育公平審視
——進城務工子女的上學難題
電影中,導演用了不少筆墨來塑造李青草的女兒李文甜。成年后的留守兒童李青草想努力為自己的女兒捍衛一個未來,但是作為外來人口沒有本地戶籍、沒有固定工作,生活給她和女兒的選擇越收越窄,懂事的李文甜甚至和媽媽提出輟學。
最終母女倆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回到了家鄉。可是通過返鄉解決上學問題的李文甜能否擺脫留守兒童的命運呢?電影給了我們答案:曾經的惡被揭開,罪犯得到合理判決,城鄉之間的差距也在逐漸修補,舊村小換了新校區,校車終于能穿梭在山間,接送孩子們上下學……在夾縫之間經歷多年漂泊的李青草和李文甜,終于迎來了光亮與希望。
“夾縫之間”也是“孤獨之角”,正是因為家庭缺位、學校失位、管理不在位,才會造成五個孩子孤獨地承載了十幾年本不應該擁有的社會重創。正如網友的評論所言,我們的社會“唯有不斷健全和完善,才能突破生存的困境,展現狂野的自由。”希望借助電影《夾縫之間》能夠呼吁更多教育資源向留守兒童傾斜,幫助他們走出家庭的孤獨與個人成長的困惑,讓這些生活中夾縫中的“青草們”不再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