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承載著歷史記憶,鐫刻著文化基因,傳遞著民族精神。截至目前,各級政府共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近年來,非遺不僅得到了有效保護,還在時代浪潮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這離不開廣大非遺工作者的努力和付出。他們的經歷是中國非遺保護事業的縮影;他們的故事引發公眾參與非遺保護的熱情——11月15日,2023“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在京揭曉,向為非遺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非遺工作者致敬。
憑借蒙醫術,她為千家萬戶帶來健康幸福,她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蒙醫藥(贊巴拉道爾吉溫針、火針療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烏蘭。1987年,烏蘭白手起家,首創正規的蒙醫五療科。在她的帶領下,如今蒙醫五療科室遍布內蒙古全區,并一躍成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從業人員達1500余人。2023“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的獎杯是社會對烏蘭高超蒙醫術的認可,更是對她傳承蒙醫非遺的禮贊。
一襲黑衣,登臺后向觀眾施以抱拳禮,完全一副“女俠范兒”——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峨眉武術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馬趙凌云的確是一位“峨眉女俠”。來自四川雅安的她10歲開始專攻峨眉武術,2020年因“炫酷”舞劍的視頻走紅網絡,引起海內外觀眾注意。如今,她不僅組建了一支“女子功夫團”,還積極利用短視頻等現代傳播方式弘揚中國武術文化。在馬趙凌云看來,“只要找到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傳承方式,包括武術在內的非遺都能大放異彩”。
非遺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想獲得新生,就得創新、求變,找到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
2023“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共有10位,其中技藝類傳承人就有4位。他們用實踐和探索,為相關非遺找到了“活態傳承”的成功路徑,也詮釋著創新求變對非遺傳承的意義。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鈞瓷燒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任星航發明了煤燒雙孔無匣缽隧道陶瓷窯爐,開創日用瓷無匣缽燒制的先例,首創“新型生物質環保柴窯鈞瓷窯爐”;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宣筆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文年不僅繼承了傳統水盆制作工藝,還獨創皮毛脫脂技法,解決了宣筆傳統制作工藝的千年難題……
戲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葩。獲得本次“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稱號的兩位戲曲界傳承人分別是越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茅威濤和黃梅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楊俊。
師承越劇尹派的茅威濤以俊逸灑脫的扮相、飽含文學性的聲腔、融內心體驗與程式化為一體的表演風格塑造了諸多經典藝術形象,成為越劇“坤生”的杰出代表。2023年,由她擔任藝術總監的新國風·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一經推出便火爆全網,促進了越劇的創新與發展。
作為把“鄂派黃梅戲”搬上銀幕的第一人,楊俊不僅在臺上演出了多姿多彩的大戲,還在臺下精心澆灌戲曲傳承的花蕾。2016年,她從湖北各地20余萬名中小學生中挑選出157名“戲苗子”,并一路呵護培育,如今這些“好苗子”已成長為湖北楚劇、漢劇、黃梅戲傳承的生力軍,有力地推動了湖北戲曲的傳承與發展。
非遺傳承既需要傳承人在臺前揮灑汗水,也需要專家學者在幕后貢獻智慧。
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原主任喬曉光長期致力于民族民間文化的研究。在他的努力下,國內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成立,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青年文化遺產日”創立。由他主編的《中國民間美術》入選全國高等職業教育國家教材,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民間美術的保護和傳承。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不僅用腳步丈量中華民間文藝的田野,還用妙筆書寫民間文藝傳承發展的華章,出版了《民間文化生態調查報告》《民藝學論綱》《美在鄉村》等民間文藝學術著作以及我國首套系列展示中華農耕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巨著——36卷《中國民藝館》叢書,為發掘搶救、保護、研究民間文化遺產作出了重要貢獻。
上述兩位學者入選2023“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是社會對專家學者在非遺保護傳承中所作貢獻的認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展需要全社會的關心支持,更需要學術研究的支撐,衷心希望更多專家學者參與到這項事業中來。”潘魯生說。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