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行業是大產業、大民生、大展示,一頭擔著人民物質富裕,一頭連著人民精神富有。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進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第一,適應人民群眾對高品位精神生活的新期待,努力打造滿足文化需求、增強精神力量的文化作品和旅游產品。
新時代,文旅需求呈現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的發展趨勢。必須堅持以文化人、以藝通心,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上海原創、上海供給,在豐富精神世界、提供文化滋養、加強價值引領等方面更好發揮作用。
打造上海原創文藝精品。近年來,我們把繁榮文藝創作作為踐行人民城市理念、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抓手。3年來,近20部上海出品的文藝作品獲得“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群星獎”“飛天獎”“星光獎”等國家級大獎。面向未來,要從時代之變、城市之進、人民之呼中汲取鮮活題材,優化文藝創作資源配置,多出文藝精品,多育創作人才。
策劃辦好上海文博美展。上海是世界觀察中國的窗口,也是中國鏈接全球的樞紐。近年來,我們發揮自身優勢,推出一大批現象級文博美術展覽,幫助市民、游客了解悠久的中華文化、領略多彩世界文明。面向未來,要持續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辦好高品質、世界級的文博美展,讓“看大展”成為市民的文化選項、上海的亮麗名片。
推出上海特色旅游產品。優質的旅游產品,無一不包含深厚的歷史韻味、文化內涵和生活體驗。我們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從上海厚重的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時尚文化中汲取養分,深耕上海文旅“都市型、綜合性、國際化”特色,推出紅色初心游、文博藝術游、街區建筑游、非遺古鎮游、江南水鄉游、科普工業游、時尚夜間游、江河親水游等廣受歡迎的旅游產品。面向未來,要深挖文化內涵、整合都市資源,推出更多具有時代特征、上海特點、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并依托旅游這一生動載體,讓文化走入千萬家、傳播海內外。
第二,適應人民群眾對高品質城市生活的新期待,努力打造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新時代文化服務和城市美育體系。
城市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家園。要讓城市成為品質生活的高地、成就夢想的舞臺,使在上海者引以為豪、來上海者為之傾心、未到過上海者充滿向往。
構建最便利的服務網絡。公共文化設施,與市民最貼近,市民最需要、最關注。近年來,我們建成開放上博東館、上圖東館、劉海粟美術館、少兒圖書館等一批文化地標,全市每10萬人擁有1座文博美術場館,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布局258家公共圖書館、文化館以及289家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和分中心、超過6600個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形成較為完備的四級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網絡;挖掘城市空間資源,建成近3500個、約85萬平方米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打造252個“家門口的好去處”,織密家門口的公共服務網絡。著眼未來,要扎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突出中心城區服務網絡改造升級和郊區新城擴容增能,讓公共文化服務更加均衡優質、更加便利可及。
辦好最需要的為民項目。近年來,我們把“城市美育”作為為民服務主題,深入實施“社會大美育計劃”,連續3年推出“市民藝術夜校”“社會大美育課堂”“兒童友好城市閱讀新空間”等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市民藝術夜校從16個教學點位、80余門課程起步,4年來教學點位增長25倍,達到400個,教學課程翻了近4番,達到1037門。著眼未來,要找準時代發展變化、人民群眾需求的切入點,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提供更多有思想內涵、審美品位、情感溫度的服務項目,確保人人共享、各美其美。
傳承最上海的城市文脈。近年來,我們積極探索城市歷史更富創意的“打開方式”,結合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等,推動“建筑可閱讀”從掃碼閱讀的1.0版迭代為數字轉型的3.0版,推動楊浦濱江從工業遺跡集聚的“工業銹帶”轉型為文物保護利用創新示范的“城市秀帶”,推出武康大樓、上生新所、蟠龍天地等一批既飽含歷史韻味、又集聚現代生態的融合新地標。著眼未來,要持續推動歷史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歷史親近市民、讓市民走進歷史。
第三,適應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經濟發展的新期待,努力打造創新活力迸發、帶動作用明顯的支柱性產業和重要增長極。
新形勢下,文旅業在服務民生的同時,其經濟屬性、產業屬性更加凸顯,在人民增收、共同富裕中體現更大價值。
一是吸納就業。文旅業是朝陽產業、綠色產業,創新活力強、發展空間大。上海既有攜程、春秋、錦江、華住、B站、小紅書這樣的大型企業集團、行業頭部企業,也有大量從事影視制作、文藝表演、文娛經紀、旅行服務等業務的中小微企業,吸納了大量就業人口。下一步,將進一步扶持文旅企業發展,做大做強文旅頭部企業,發展壯大中小微企業,孵化培育文旅新型業態,使文旅業成為城市就業的“蓄水池”、民生保障的“頂梁柱”。
二是促進消費。文旅業歷來是流量型城市入口、服務型經濟引擎,在引流量、促消費、旺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去年以來,文旅業在全市經濟復蘇中一直走在前列,演藝市場、網絡視聽產業不斷創出新高。今年前3個季度,國內旅游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接待入境游客、在滬過夜外國游客雙雙實現翻倍增長;十一假日,全市旅游總收入位居全國主要城市首位,人均旅游消費金額位居全國各省市首位,體現了文旅消費的旺盛活力。下一步,將進一步豐富消費場景,拉長消費鏈條,提升消費熱度,更好服務全市促消費、穩增長工作大局。
三是改善治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傳統美德和價值觀念,先天具有促進社會治理的文化基因。要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好中華民族講求禮讓、以和為貴傳統美德的作用,營造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環境。同時,發展旅游業所帶來的文明素養提升、服務意識增強、主客和諧包容等,也會在無形之中改善城市治理環境。下一步,將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協同發力,推動文旅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讓城市因文旅更了解、更和諧,讓文旅成為城市的金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