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老年居民在社區幸福食堂就餐。
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社區志愿者深入小區為老年居民提供免費理發服務。
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老年藝術團體在為老服務中心舞蹈室進行舞蹈排練。
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老年居民在老年大學學習智能手機應用課程。
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老年居民在社區艾灸堂體驗艾草熏蒸養生服務。
近年來,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老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黨建引領為老服務為切入點,全面實施基層黨建“強基賦能”工程,聚焦轄區老年群體實際需求,在建設為老服務陣地、增強為老服務力量、豐富為老服務內容上下真功、出實招,推動為老服務由點及面、從有到優,把服務做進老年人的心坎里。
夯實服務陣地
高標準建設區級養老服務設施。為解決轄區老年人口多、養老服務落后、綜合服務陣地不足、沒有固定活動場所等問題,襄城區采取“政府主導、國企參與、公建民營、社區共建”的模式,建設了襄陽古城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前期發揮社區工作者和“雙報到”黨員力量,對周邊四個社區的1700名老人逐一走訪,詳細摸清轄區老人需求,同時積極爭取到原市委黨校學員公寓閑置資源,建成總面積1.6萬余平方米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包括公共養老、機構養老兩大區域,輻射周邊民主路社區、紅花園社區、西街社區等老年居民。
實施街鄉養老服務設施提升工程。為提升轄區整體養老服務水平,襄城區以改擴建為主、新建為輔,在古城、檀溪、余家湖、隆中、真武山、臥龍等街道(鄉鎮)建設了12個具備全托、日托、上門服務、運營家庭照護床位等服務功能的為老服務中心,基本實現街道(鄉鎮)為老服務陣地全覆蓋。
推動社區陣地資源共享。推進社區黨群服務陣地與養老服務陣地資源融合共享,在有條件的社區拿出功能室和功能區,配備護理床、助步器、輪椅等設施,重點面向社區60歲以上高齡老人、空巢老人、殘疾老人、低保或低收入老人開展服務,打造“白天入托接受照顧參與活動、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東方小區是濱湖社區內的一個老舊小區,60歲以上老年人較多。社區將小區內黨群服務中心的閑置房間低價出租給“樂居·康養”養老服務公司,將其打造成智慧養老社區一站式服務平臺和休閑中心,提供圖書閱覽、棋牌休閑等設施,同時面向社區老人提供低于市場價的智能養老設施、適老廚房、衛生間改造方案等,通過這種“社區出地、第三方出力”的方式,為老人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定制化服務,提升了小區適老改造工作質效。
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服務。2021年以來,襄城區共完成607戶特殊困難及低收入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2023年,以開展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為契機,探索建立居家、社區、機構相銜接的專業化照護服務體系,免費為轄區經濟困難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建成家庭養老床位900張,為1900名老人提供免費居家上門服務,使老年人居家便可獲得持續、穩定、專業的養老服務,提升了居家社區養老品質。
充實服務力量
先鋒隊伍賦能。襄城區依托“社區黨委—網格(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體系,對轄區失能、獨居、空巢、家庭困難老年人進行摸排并建立信息庫,組織社區工作者、“雙報到”黨員、社區志愿者與他們結對子,常態化上門走訪,提供多元化、精細化服務,采用陪伴、代辦等方式對老年人進行心理關懷、精神慰藉。老黨員吳先生住在檀溪社區的福利機件廠小區,由于身體硬朗,60歲的他剛退休后又迅速“上崗”,成為社區志愿者隊伍中的一員,每天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經常上門看望空巢、孤寡老年人,及時解決他們生活中出現的難題。“我以前從事過社區教育工作,現在做志愿服務也得心應手。”吳先生說。吳先生所居住的單元內有一戶高齡老人,老兩口都是八十多歲,子女常年在外打工,很難回家一趟,加之年歲已高行動不便,吳先生便主動與這戶老人結對子,經常到其家中探望聊天,幫助老人采購、打掃。結對式養老幫扶能夠有效發揮社區工作者、黨員、志愿者力量,破解高齡、空巢、獨居等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長期照護難題。
共建隊伍賦能。在區域化黨建共建格局下,依托“街道黨工委兼職委員制度”和“社區黨委兼職委員制度”,充分整合駐區單位、商戶、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等方面的人員和資源,投入到為老服務中去。“和事佬”協會是中山巷社區自己孵化的社會組織,協會成員有200余名,有較為健全的組織管理體系和活動陣地,協會將每周五作為“議事日”。一次,中山巷社區有兩戶居民因樓頂安裝防水起了爭執,由于兩家本就積怨多年,社區多次協調都沒效果。“和事佬”協會中的李先生是其中一戶居民的親戚,他主動出面協調,經過“和事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勸導,兩戶居民終于冰釋前嫌,樓頂也順利安裝了防水。一些看似無解的鄰里難題,是老同志們發揮余熱的陣地,中山巷社區600多位“和事佬”先后調處各類糾紛1000多件,在基層治理中亮出絢麗的“夕陽紅”。
“小哥”隊伍增效。襄城區充分發揮新業態新就業群體走街串巷、熟悉社情、貼近居民的優勢,引導他們面向服務區域的老年群體開展敲門、串門、啟門、守門“四門行動”,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山巷社區的快遞員小姚是“小哥”志愿服務隊的主力軍,在這之前,小姚并不了解志愿服務,也從沒有加入志愿服務隊的想法。去年盛夏,小姚在一陣高強度的工作之后,突然中暑暈倒在快遞站,路過的幾位老人和社區網格員發現小姚后,便立即將他背到就近的紅色驛站,給他吃藥消暑。那天后,小姚主動找到社區,申請加入社區志愿服務隊,還將他的菜鳥驛站提供給社區使用,并號召附近的快遞、外賣小哥共同參與志愿服務。“感謝這幾位老人對我的關懷,讓我感到很溫暖很感動,我也想為社區為他們做點事。”小姚說。
拓展服務功能
醫養結合,解決就醫難。去年重陽節之際,襄陽古城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內人聲鼎沸,來自襄陽市各大醫院的專家濟濟一堂,為廣大老年居民帶來了一場專業而生動的健康講座,皮膚科、口腔科、康復科、中醫、呼吸內科等熱門科室的專家還給老年居民提供了健康檢查、現場診斷和用藥指導等服務。“我們年紀大了,偶爾有個小毛小病,去醫院也不方便,義診活動把醫療資源送到了‘家門口’,真是暖到了我們的心坎上!”民主路社區的一位老年居民開心地說。襄城區堅持養老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統籌布局,按照“方便就近、互利互惠”原則,依據養老機構層次配套醫療服務功能,區級養老機構建設護理院、康復醫院等,街道(鄉鎮)為老服務中心內設衛生室、醫務室、護理站等,與周邊醫療機構建立協作機制,引導全區3.5萬余名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簽約家庭醫生,建立健康檔案。
幸福食堂,解決就餐難。“我們年齡大了,腿腳不方便,自從有了幸福食堂,我們每天吃飯就不用再自己做了,在‘家門口’就能吃到熱乎飯菜。”尹集鄉木橋村的幸福食堂每天都會為老年村民提供各式菜肴,解決了村里老人的就餐難題。木橋村的幸福食堂與村民的助力密不可分,在得知要建幸福食堂后,村民們主動將閑置房屋半價出租給村集體,有手藝的村民主動幫忙翻新、裝修。食堂開放后,村民們還主動送來自家種的蔬菜。如今,留守兒童和8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費就餐,60—80歲的老人半價收費,60歲以下全額就餐,同時承接周邊工地和項目務工人員的就餐業務,盈利用于維持食堂日常開銷。襄城區堅持“街道統籌、社區參與、市場運作、兼顧公益”的原則,共建幸福食堂。街道整合資源,社區提供場地,第三方建設運營,探索推行“居民出一點、企業讓一點、街道補一點、社區幫一點、社會捐一點”的老年助餐模式,確保助餐服務的可持續性。截至目前,全區已建設幸福食堂46處。
老年學校,解決就學難。襄城區創新“進一扇門、享全服務”理念,高效運營區級老年大學,建成街道(鄉鎮)老年大學9所、社區(村)老年大學教學點17個,全區1.5萬余名老年人實現在“家門口”上學的愿望,區、街道(鄉鎮)、社區(村)三級老年教育網絡初步形成。濱湖社區地處襄城區中心地段,轄區60歲以上老年人有1581人,為滿足轄區老人精神文化需求,社區成立老年大學,按照有償自愿的方式,收取一定數額學費用于日常開支。在場地問題上,社區積極與轄區陽光藝術城培訓學校對接,學校在空閑時間將580平方米場地無償提供給社區開辦老年大學,一方面解決了老年大學的場地問題,另一方面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美譽度,實現社區和學校的互利共贏;在師資力量上,社區舉辦“魅力濱湖達人秀”打造人才庫,選拔26名老年大學教師,依托市老年大學優秀師資力量,設置教學地點,開設戲曲、樂器、智能手機應用、廣場舞、模特、書法、繪畫等10余門課程,讓老年居民在社區內接受一流師資教學。同時,老年大學還以“時間存折”為載體,開展銀齡互助志愿服務,組織低齡老人向高齡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務,目前通過老年大學這一平臺拓展了16支社團組織,自愿為高齡老人提供服務。
政策找人,解決救助難。通過“襄陽市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和“湖北救助通”微信小程序,襄城區采取線上“大數據”、線下“鐵腳板”,推動困難老年人社會救助由“人找政策、單向求助”向“政策找人、綜合施救”轉變,提高了社會救助政策的可及性和覆蓋面。通過實施“黨建引領老年人關愛工程”,襄城區的城區、街區、社區、小區“四區聯動”養老服務格局初步形成。下一步,襄城區將持續聚焦老年群體所想所需,整合服務資源、創新服務舉措、豐富服務內容,補短板、揚優勢、創品牌,用實際行動托起老年人“穩穩的幸福”。(圖片由襄陽市襄城區委組織部提供)
《中國城市報》(2024年11月25日第22-23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