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賢官鎮改造一新的賢官亭公園內,兒童在新添置的娛樂設施上盡情玩耍,暢享快樂時光。
人民圖片
將兒童劇院、兒童閱讀區等融入商場布局;為新建幼兒園配上家長等候區、小游園和公廁等兒童友好“三件套”;將中度、重度失能學生兒童納入長期護理保險保障范圍……
連日來,中國城市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注重從“一米高度”視角出發設計城市空間,并制定實施社會政策、健全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和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聯合發布的《中國兒童友好城市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已有93個城市進入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范圍。
城市應多些“一米視角”
周末午間,甘肅省蘭州市植物園內,紅黃綠3種顏色交織,繪出一幅如詩如畫的初冬畫卷。市民郝女士的女兒暖暖今年2歲了,穿著可愛的卡通棉服,像一只小企鵝搖搖晃晃地走在植物園內小徑上。但沒走兩步,暖暖突然小嘴一撇,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郝女士見狀,迅速將孩子抱起進行安撫。“以前帶孩子外出時,她哭鬧我通常不會去抱,希望她能從小學會堅強和獨立。”但后來,在一次刷短視頻時,郝女士改變了想法。
在郝女士向中國城市報記者展示的視頻中,一位母親將拍攝鏡頭降低至孩童的高度,借此展現孩子日常眼中的世界。
“從孩子的視角看周圍環境時,我發現對孩子來說,尤其在公共環境中,周圍的事物又高又大,阻擋了正常的視線,連普通的車輛也可能具有壓迫感。”郝女士說,這些“龐然大物”會使孩子在探索外界時產生不安和恐懼,而家長在此時給予適當的呵護與慰藉,能增加孩子內心的安全感。
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于城市環境的感受和認知,與成人有所不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城市設計者查特吉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了兒童與城市之間的友好關系,認為兒童與城市的關系如同兒童與家人的依戀關系。
“城市為幼兒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為少年兒童提供友好、便捷的社交環境,為青少年提供探索周圍、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廣闊空間。”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講師王夏雨表示,每個特定成長階段的服務和保護,都會潛移默化地增強兒童對城市的情感。
正因如此,多地從“一米視角”出發,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
什么是兒童友好城市?根據國際廣泛認可的《兒童權利公約》,兒童享有生存權、受保護權、發展權和參與權。保障和實現兒童的這些權利,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提供適宜的政策、空間、環境和服務,就是兒童友好。
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3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通過在全國范圍內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從頂層設計角度推動“更近一米更友好”。
《報告》顯示,繼2022年全國公布首批14個建設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名單以來,2023年、2024年分別增加40個、39個,累計已有93個城市入選,占全國地級以上城市比重近三分之一。
與此同時,根據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底,超130個城市(含直轄市城區)編制了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實施方案、行動計劃等,提出一攬子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任務舉措和政策清單;90余個城市將兒童友好理念融入國土空間規劃和各類部門專項規劃。
金角銀邊“長”出“孩子氣”
規劃藍圖有了,接下來擺在城市面前的命題是:如何將兒童友好的理念實際運用到環境建設改造中來?
中國城市報記者了解到,有的城市建設安全且富有創意的游樂場所。比如上海市徐匯區在濱江沿線設置兒童攀巖墻、籃球場、滑板廣場等體育設施,打造主題鮮明的兒童濱水空間;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建成全市首個兒童友好商圈,將兒童劇院、閱讀區、益智游戲區等融入商場布局,成為當地“寶媽”們的熱門打卡點。
有的則將關懷與愛護融于細節改造上。“走廊扶手欄桿縫隙大,越到邊緣越是兒童危險區;圖書室書架高,踮著腳也夠不到想看的書,活動區域都是‘大人定制’……這些方面看似細微,卻是兒童尤為關注的事情。”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河濱社區相關負責人說,當前該社區正嘗試從“一米視角”改造基礎設施。
專家表示,以兒童友好為導向的空間改造,有時并不需要“大興土木”。不能為了“兒童友好”而推動“兒童友好”,否則容易造成工程的重復建設,做成“盆景”。每修建、改造一條路和一個街區前,都把適幼性作為重要考量之一,看看孩子們好不好走、有沒有地方玩,甚至把其納入規劃圖紙的審查要素都不為過。
王夏雨認為,城市規劃者可以通過調配物質與空間的契合度、創造符合兒童審美與游戲的安全空間、建立健康環境公約等,來增強兒童對于城市空間的積極情感。
不止空間友好
“一米高度”看到的不僅有城市發展的高度,還有文明發展的深度。滿足兒童的需求,不僅體現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體現在公共服務等各方面。
在廣東省深圳市,深圳婦兒大廈改造項目采用PPP模式,在優先保障婦兒發展、家庭關愛等基本功能基礎上,引入親子陪伴、幼兒托育、演藝劇場等新業態,將公益服務與商業運營有機融合,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效率。
再把目光投向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漕湖街道永昌涇社區組織“小小規劃師”、DIY漢堡、兒童觀察團主題討論等活動,還將轄區兒童劃分為4個年齡段,量身定制寓教于樂的服務或活動,涵蓋教育、娛樂等諸多方面。
王夏雨稱,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初衷,并非讓兒童被動接受城市單向的關注與呵護,而是以兒童為核心構建雙向良性互動的人文環境。當兒童能有機會參與維護和創新他們的城市,通過他們的能量和創造力改善城市時,他們便會基于對城市的情感而自發地加入到創造更宜居環境的行列中去。
南京市建鄴區寧好城鄉更新促進中心秘書長吳楠對此深有體會。此前,吳楠帶女兒參與了一場公共空間“微更新、微幸福”的實踐活動。起初,他帶著女兒在翠竹園社區調研。在這個過程中,兩人角色漸漸發生了互換,女兒發現了公共空間的問題。
“之后,女兒領著一幫孩子完成了動線布局、設施進場、花草種植,而她也從不合群,到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性格有了很大轉變。我們為什么需要兒童友好,這就是答案。”吳楠說。
王夏雨表示,兒童友好城市的建設包括許多方面。其中,城市功能建設是基礎,包括安全、衛生的基礎設施,供同伴玩耍娛樂的場所,舉辦日常活動的場所,以及避開擁擠交通等的自由行動路徑。除此之外,穩定的社區社會關系建設也決定了兒童是否能在社區中活動自如。當兒童能感受到身份認同、得到成年人的愛護,能自然融入社區生活、免受欺凌與暴力,經常感受到社區的凝聚力、衣食住行有保障時,社區就是適合兒童成長的友好社區。
在王夏雨看來,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至少應包括以下3個維度:一是基于環境和生態心理學視角的城市功能建設;二是基于兒童心理學視角的兒童家鄉情感建設;三是兒童自己對其所生活城市(社區)的建設,即兒童參與建設。
以友好促有愛
城市多了些“孩子氣”后,受益的不僅只有兒童。
“我們小區附近的兒童游戲角很受歡迎,孩子在這里玩耍,家長們則可以在這里交流‘育兒經’。”河南鄭州市民張女士認為,專為兒童設計的游憩空間實際上能大幅提升各個年齡段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我心情不好時,也喜歡來這里,很治愈。”她說。
在上海滴水湖正南方環湖景觀帶D區,布置著游樂探險帶和景觀休憩帶,這里的各種設施造型新穎,色彩鮮艷。其中不僅有為低齡寶寶設計的沙池、小滑梯、秋千、攀爬區等幼兒玩樂設施,還有兒童和成人都可以自由玩耍的大型攀爬區、秋千、吊床、海盜船……“我家有倆娃,一個8歲,一個3歲,我們全家都喜歡周末來這里玩。”上海白領朱女士說。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生態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員郭志遠認為,營造兒童友好城市空間,有助于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起步“空間友好”,推進“服務友好”,最終實現“全域友好”……從各地實踐來看,一個處處體現對兒童友好的城市,彰顯了其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擔當,能讓各個年齡段的居民都感受到城市的溫度與善意。
“兒童友好城市的愿景便是從兒童開始,讓每個人成為真正的自己。”王夏雨說。
《中國城市報》(2024年11月25日第11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