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是第23個“世界慢阻肺病日”。當日,2024中國慢阻肺病防治大會在北京召開。
目前我國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近1億,慢阻肺病已成為僅次于高血壓、糖尿病的第三大常見慢性病。今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將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務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成為繼高血壓、2型糖尿病之后的第三個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慢病。
在大會的記者會上,對于這是否會加重基層負擔的問題,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與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吳浩介紹,填寫隨訪表時可以用既往相關數據,用信息技術抓取填充,減少填表負擔。
如何減少基層負擔?
采取相關技術手段減少重復填表
大會上,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長、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主任王辰在視頻致辭中表示,未來需要從“知曉、戒煙、肺功能、吸入藥物”四個方面做好慢阻肺病的促防診控治康工作。
慢阻肺病進入基本公衛項目對患者來說是大好事,另一方面也給基層醫生增加了工作任務。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與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吳浩在會上提到,“慢阻肺病進入公衛以后,呼吸界一片歡騰,奮進鼓舞,我們基層是喜憂參半。”
為什么喜憂參半?吳浩了解到,基層人員最大的擔心就是會不會又要填大量的表單。他介紹,為此,國家制定的隨訪表明確,可以用既往相關數據,可依托信息技術從現有基本公共衛生信息系統中的數據或隨訪信息表抓取過來自動填充,減少表格的填寫。“我們也希望通過這個項目,將高血壓、糖尿病、慢阻肺病三表合一,相關信息共享,盡量減負。”
同時,吳浩表示,國家慢性呼吸疾病防治辦公室也會經常了解基層情況,不斷優化流程。
怎么提高普及率和依從性?
目前有兩項技術在探索
基層管理高血壓和糖尿病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慢阻肺病的管理是否可以借鑒?
吳浩介紹,高血壓、糖尿病早在2009年就納入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當時一個最重要的經驗是,基層對患者不能只有健康教育的能力,不會治、不會診就難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因此,這次慢阻肺項目一開始就特別重視基層相關診療技術和能力的提升,做到醫防融合、醫防協同,通過防、篩、治、管一體化讓居民有獲得感。
要做到這一點,吳浩認為,要盡可能給基層配備相關篩檢設備,同時基層人員要掌握操作技術;還要強化基層藥品配置,提高就近性、便利性、可及性,這和分級診療目標是融合的。他介紹,近期國家也出臺了基層用藥聯動的政策,將來要實現縣域內慢病用藥一體化。
會上,湖南湘潭市五里堆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第一書記楊梨也認為,基層醫療資源還存在不足,部分基層缺乏相應的設備,部分基層藥物配備不全。對此,她介紹,國家到地方采取了相應措施。隨著資金的到位,醫療設備最近幾年明顯增加,包括初級篩查設備和大肺篩查設備;慢阻肺病基本藥物逐年進入基層,去年還有些基層缺三聯呼吸用藥,到今年,三聯用藥已經在全部基層落地。
2020年,基層呼吸疾病早期篩查干預能力提升項目被納入中央抗疫國債項目,國家拿出10億元,實現全國50%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肺功能儀。
吳浩還認為,要把有限的經費用到刀刃上,精準找到篩查的目標人群,“減少填表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篩得準”。對此,楊梨介紹了用人工智能篩查系統篩選出慢阻肺高危人群,再進行肺功能檢查的做法,工作量因此大大減少。
會上,浙江衢州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陳成水介紹,現實中,肺功能檢查率不到10%。究其原因,他分析,患者或是不愿意做,很多病人認為自己是健康的,不需要做,尤其是吸煙的人,直到惡化、加重的時候才想到要做肺功能檢查;或是想做但配合不好,“慢阻肺病人呼吸困難,走路都費力,肺功能檢查時讓他(她)用力呼吸,他(她)的能力完成不了。”
怎么提高普及率和依從性?陳成水介紹,業內采取了很多方法,對于提高病人的檢查配合度,目前有兩項技術在探索,一是利用配合度較好的CT檢查,跟肺功能檢查關聯起來,并通過人工智能預測;二是探索平靜呼吸做肺功能評估。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