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槍如游龍,短刀破長空。11月25日下午,在結束了如武俠大片一樣精彩的男子對練比拼后,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民族武術項目收官。3天時間,253名運動員,經過18個項目的比拼,不僅展示了民族武術的魅力,也讓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變得具象化。
25日下午的女子傳統二類拳比賽十分引人注目。陜西隊10歲的回族小隊員馬悅晨一出場就贏得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此前,她和姐姐馬嘉欣一起參加了對練項目比賽。小小年紀就能站上全國比賽的賽場,得益于她對武術的熱愛。馬悅晨出身于武術世家,自幼受到父母熏陶,小學時便開始接受傳統武術訓練,幾年習武,經歷了不少的傷痛和挫折。馬悅晨說:“每一次受傷都讓我更加堅定了前行的決心。”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激發更多人對武術的熱愛。
熱愛,讓她在傳承路上不斷前行。和她一樣追夢的小選手還有寧夏12歲的回族男孩馬丁浩瑜、14歲的貴州布依族選手韋君安、香港隊10歲小將鄧宇灝……他們的小身板里有著大大的能量,眼中有光,心中有夢。
如果說小選手象征著民族武術未來可期,64歲的青海選手馬泰鑫則踐行了民族武術的傳承和發展。馬泰鑫習武長達50年,是青海西寧孔門拳非遺傳承人。雖然已經退休,但對武術的熱愛讓他來到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舞臺。盡管比賽中他以0.004分錯失三等獎,但看到更多年輕選手出現,讓他十分欣慰:“中華武術文化有人接力,才能夠被傳承下去。”
行抱拳禮、起勢、鞭花……女子軟器械項目比賽中,來自寧夏的陳陸動作行云流水,“獨門武器”雙鞭展現著青春飛舞的激情,特別是難得一見的坐地鞭讓現場觀眾和選手嘆為觀止。“坐地鞭這個動作是老一輩傳下來的,因為很容易失誤,所以有些運動員不會在編排中加這個動作,但它又很有特點,會讓整個套路更流暢,觀賞性更好。”憑借精彩的表現,陳陸獲得一等獎。“我練習雙鞭9年,今年是我第三次出征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回想過去,依然覺得很苦很累,但我沒有放棄,我要在這個舞臺展現出最好的自己。”陳陸說。
傳統武術是武術的根源,經過不斷演變,代代相傳,產生多種流派、拳種和門類,此次比賽展現了八卦掌、通背拳、象形拳、地躺拳、形意拳等拳術和器械。老將的堅守、年輕人的圓夢、少年的熱愛,在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舞臺上給人更多的感動,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追尋夢想。10歲的馬悅晨說:“武術是我的人生,我會將這種熱愛持續傳遞下去。”體育賽事不僅僅為傳統武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舞臺,還讓更多喜歡武術的人,通過熱愛和堅守,創造屬于他們的精彩。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