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23日,由薩摩亞藝術家、國際戲劇協會世界戲劇大使雷米·波尼法索創作的MAU戲劇《星回》,作為2024迦太基國際戲劇節開幕大戲在突尼斯上演。這部以中國彝族文化為本體、以先鋒的戲劇語言完成跨文化對話的作品,感染了突尼斯的觀眾。
2023年第五屆大涼山戲劇節上,國際戲劇協會總干事托比亞斯·比昂科尼曾透露,第六屆大涼山戲劇節的開幕演出將由一位國際藝術家完成“一個根植中國民族文化、以現代視角來創作的藝術作品”,這便是由國際戲劇協會、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戲劇學院、涼山文旅集團聯合出品的MAU戲劇《星回》,這位藝術家就是雷米·波尼法索。
雷米·波尼法索生于太平洋島國薩摩亞,是一位作品眾多的國際戲劇導演、編舞家,“天才”“力量”“美妙”“啟迪”這些詞語常被用來形容他的作品。
雷米并非科班出身的導演,他認為,藝術是自然生長而成的,創作者要勇于向自我發問,向世界發問,抗拒置身于別人規定好的世界當中。1995年,雷米在新西蘭創建MAU戲劇,MAU是薩摩亞語,意思是追求生命和體驗的探索。MAU戲劇專注于藝術和文化,旨在推動改變劇院傳統。他的作品中儀式、舞蹈、當代戲劇等多種元素相互融合,展示出強烈的創新意識。
《星回》便是這樣自然生長而成。來到大涼山后,這位既不懂中文也不懂彝族語言的薩摩亞導演做的第一件事是“等待”,等待彝族演員向他敞開心扉,等待從那些流傳千年的歌舞中找到創作的方向。
他請彝族歌唱演員、阿都歌謠傳承人吉力么子扎唱歌給他聽。吉力么子扎從小愛唱歌,擁有高亢而清澈的歌聲,會100多首彝族傳統民謠,這些古老的歌謠關于愛和團結,關于對父母的思念、對故鄉的深情。從外婆到母親,再到吉力么子扎,這些歌祖祖輩輩口口相傳。
聽完彝族演員的歌,雷米請他們重新回到自己的村寨,去挖掘自己的文化,學習新的歌謠,再回到排練廳來。如此反復,漸漸從眾多彝族歌曲中挑選出十幾首,其中包含很少在舞臺上演唱的古歌。
雷米還給這些歌編了舞。畢摩是彝族社會中的智者,傳承著彝族的文化、語言和文字,他問畢摩音樂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曲比拉火,畢摩在祈福時有哪些動作?曲比拉火來自畢摩世家,他將祭祀祈福中的動作教給舞者,舞者學會之后加以創作,就有了《星回》中的舞蹈。
“我沒有教他們任何東西,就是讓他們慢下來,讓戲劇自己生長。”雷米說。大涼山的土地滋養了雷米,雷米也激發了彝族演員的創作熱情。最終呈現在舞臺上的《星回》,融入了彝族傳統吟唱、農耕舞蹈、畢摩文字等元素,就像一首對生命的贊美詩、一次面向未來的文化尋根之旅。
11月8日,作為2024第六屆大涼山戲劇節的開幕大戲,《星回》驚艷了世界各地的觀眾。
在“演后談”環節,一位彝族姑娘說,她想沖上臺給導演一個擁抱?!拔铱磻驈膩聿豢?,但是今天看哭了兩次。”她感慨雷米這位外國友人,能將彝族文化如此精妙地展現出來。
詩人、文化學者吉狄馬加認為,《星回》是一部別開生面的作品?!皬囊婚_始,雷米就試圖避開他者的角度,進入彝族古老文化的內部,并力求將生和死、存在與虛無、歷史和現實進行一次整體呈現。這部作品蘊含著豐盈的哲思,貫穿整部作品的詩性表達也給觀眾提供了不同的想象空間。彝族文化元素,特別是民歌代入感很強,引領聽者在短時間里成為這個作品的一部分?!奔荫R加評價。
“樹根滋養樹木,賦予其穩固與生命力,枝葉則向天空延展,向未來汲取養分和希望。彝族文化的未來深植于它輝煌的過去之中?!崩酌渍J為,人活著需要指南針,而文化正是這樣的指南針,讓人找到定位和歸屬,“如果把自己的文化拋在身后,就丟掉了指南針,終會迷失方向?!?/p>
《星回》劇照 大涼山戲劇節組委會供圖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