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望道用手一抹嘴,哎呀!一手的墨汁,再低頭一瞧,竟然把墨汁當紅糖,蘸粽子吃了……”鏗鏘有力的講演聲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三樓響起,77歲的龔禮用滬語深情講述《真理的味道》,揭開陳望道受命翻譯《共產黨宣言》背后的故事。他置身上海近現代史展廳的中國共產黨創建板塊,其身后的展柜和展板上陳列著各種版本的《共產黨宣言》及其內容節選。“這個紅色故事我在社區講了七八十場,但在紅色場館里沉浸式講演是第一次,走‘新’更走‘心’的形式,讓紅色歷史更加生動。”
昨天下午,百名優秀“紅色故事傳講人”匯聚上歷博,“光榮之城”2024年上海市民文化節紅色故事講演大賽頒獎展示活動在這里舉行。活動以展廳為舞臺和背景,設置了6個展示點位,由傳講人在此講述與展廳內容相呼應的紅色故事,勾連出一條聲畫合一的“紅色之路”,引領觀眾一邊看展一邊聽故事,身臨其境走近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深刻體悟血與火共同淬煉的偉大建黨精神。
深情回眸,重溫紅色記憶
上海,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和偉大建黨精神孕育地,紅色基因流淌于城市血脈,構筑起城市精神的鮮明底色。作為“光榮之城”2024上海紅色文化季市級重點項目,紅色故事講演大賽特別選定5月27日——上海解放紀念日作為啟動日,以市民為主體,面向全市征集激蕩人心的紅色故事。“參賽者來自各行各業,年齡分布廣,體現了廣大市民對于紅色文化發自內心的熱愛。”本次大賽評委范嶸說,紅色故事講演貼近群眾,從故事挖掘到故事講述,參賽者全身心投入,是紅色文化賡續傳承的生動實踐。
記者在展示活動現場看到,為了讓紅色故事更能打動人、更具親和力,傳講人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比如,龔禮在講演《真理的味道》時,引入評話表演中的“口技”,模仿風聲、敲門聲等,讓故事呈現更加活靈活現。與此同時,他選擇了以上海話講故事。“滬語接地氣,是上海文化的重要載體,觀眾聽了更親切,對不會講上海話的人也是語言環境的熏陶。”龔禮笑言。
“她用生命譜寫的壯麗革命詩篇,至今讀來依然蕩氣回腸。”被第一位女共產黨員繆伯英的事跡打動,李明慧、邵培瑾以“一講一演”的形式,動情講述了這位戰斗在工人運動、婦女運動和學生運動第一線的巾幗英雄“以身許黨”的故事——她在白色恐怖中千方百計開展革命工作,最后為躲避敵人抓捕,在河水中浸泡數小時,染上傷寒,因病辭世,只留給丈夫和孩子們三粒紐扣。這三粒紐扣原件現存放于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成為李明慧、邵培瑾由心而發講述紅色故事的原動力。
有著36年黨齡的馬艷華,從多方搜集資料,串聯起綺云閣的故事,這是第一面紅旗在上海升起的地方。“他們為了把旗桿撐起來,哪怕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我想把老一輩共產黨人的精神和信仰,以故事講演的方式傳達給更多年輕人。”她說。
激勵人心,邁向美好未來
《紅色戰“瑛”》《永不消逝的電波》……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紅色故事,將人們帶回了風云際會的戰爭年代。而移步至上歷博五樓屋頂花園,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王心怡講述的《數說強國之翼:從零到一》,訴說十年艱難攻關讓中國大飛機擁有“中國大腦”的故事,則帶人們“穿越”回75年后的上海。29歲的王心怡表示,自己是大飛機項目的參與者、見證者更是發聲者,選擇來參賽希望將記錄的故事傳播得更遠,傳遞更多的精神力量,“我們和大飛機的故事永遠在路上”。
“紅色之路,有起點,沒有終點。”上海歷史博物館館長周群華說,上海是名副其實的初心之地、光榮之城。在賡續紅色血脈中,我們不僅要銘記奮斗的過去,更要從紅色文化中汲取力量源泉,奮力創造新奇跡、展現新氣象。C919的故事,是紅色精神在當代的延續,引導人們邁向美好的未來。
“參賽的全過程,猶如上了一堂鮮活的思政課。”22歲的黃嘉言是一位視障者,2021年失明的他曾一度頹廢,是中共南匯第一任縣委書記周大根英勇抗戰的故事鼓舞了他,讓他重新振作起來。他帶著《血染新蘆葦》參加了紅色故事講演大賽,還加入了全部由視障人士組成的“不靠譜樂隊”。“紅色故事激勵人心,讓我勇往直前。”
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館長吳鵬宏透露,在紅色場館里沉浸式聽紅色故事有望常態化。通過公共文化配送,紅色故事講演也將深入城市肌理,讓優質的文化資源直達基層。下一步的目標,是在今年紅色故事講演大賽的基礎上,組建上海紅色故事宣講團,將紅色故事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