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卡的形態早已進化。
不記得從什么時候開始,坐地鐵這件事變得越來越便利。
幾乎每個合格的都市人都掌握3種以上刷卡方式。
掏出手機,正面能刷二維碼、背面能貼NFC。
在智能手表、智能指環逐漸普遍的今天,手腕、手指都成了刷卡的部位。
前面的乘客拂一拂衣袖通過地鐵閘機,你壓根看不清他是用什么刷的卡。
如今交通卡的形態早已進化。
可以是一塊玉璽、一塊把子肉甚至一朵花。
文創的形式總是不斷變化。
在雪糕、路牌、冰箱貼間兜轉一圈后,這一次,輪到了公交卡。
01
拿一塊肉,刷地鐵卡
也許是因為手機支付過于便捷,大家對交通卡進化的感知通常并不明顯。
其實在我們注意不到的這幾年,公交卡一直在默默更新版本。
小紅書平臺搜索關鍵詞“文創公交卡”,仿佛打開了新世界。
官方在售的公交卡形態各異:
西安推出的“皇后之璽”公交卡,以西漢皇后之璽為原型,被網友調侃“在上班和上學之間,選擇了上朝”。
北京也推出了龍年系列的玉佩卡和寶璽卡,讓身著古裝的乘客更加沉浸式體驗古代生活。
沈陽、洛陽、濟南等地也緊隨其后,推出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創公交卡。
沈陽的“青古錢幣”交通卡、洛陽的牡丹花公交卡以及濟南的“把子肉”公交卡。
“饑腸轆轆地下班路上,看到有人拿了一塊肉刷地鐵卡,這個世界還是進化成了我們不認識的樣子。”
或是展示地方的歷史文化,或是通過創新吸引消費者眼球,各種各樣的文創和交通卡,一度成為一種新鮮的文化現象。
物理拆解看,地鐵卡里的內容物由一枚如手機SIM卡大小的芯片和一組線圈組成。
理論上只要保留內存芯片不受損傷,交通卡的外殼可以隨意改造。
在民間,大家自制交通卡的熱情同樣火熱。
如同萬物皆可冰箱貼,一切東西都能被制成交通卡。
擅長手工制作的網友掀起一股自制熱潮:
演唱會熒光棒、哈利波特魔杖,和交通卡芯片簡單組合,都能形成一種1+1大于2的神奇搭配。
02
為什么大費周章做公交卡?
移動支付改變你我生活之后,幾乎沒有人會帶錢包出門。
實體公交卡自然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你可能會好奇,幾乎所有手機都能刷交通卡的今天,為什么各地公交集團為什么化簡為繁重新做起了文創公交卡?
原因之一,在于其IP屬性。
公交卡一直有自己的固定受眾,IP聯名并沒有停下,以北京地鐵為例,店鋪里售賣著80余款IP聯名的交通卡。
可以看到,手游周邊、文創、影視劇周邊是銷量最好的三大種類。
除了卡片圖案形象的聯名,還出現了毛絨玩具、樹脂等多種材質交通卡。
隨著制卡工藝提升,部分公交卡上已經出現了谷子常用的流麻工藝。
而消費者會在支持IP的同時把交通卡當成周邊購買。
除了外觀重新設計外,實際功能也在升級。
其次,交通卡本身就是日常生活中高頻使用的物品,能翻紅的另一個原因也得益于全國公交一卡通兼容打通。
如果只能在當地使用,對游客而言就缺少對應的使用場景和價值,各地公交集團推出的文創交通卡基本都是多城市通用的。
目前支持全國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的城市有三百多個,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州、南京、三亞、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
此外,上海、杭州等地,輪渡和水上巴士也能使用全國交通一卡通。
為了吸引大家購買,文創交通卡往往還會附贈一些本地公交線路的專屬折扣。
03
交通卡能成為下一個冰箱貼嗎?
文創公交卡作為一種收藏品,也吸引了特定群體的關注,成為一種文化收藏的對象。
在閑魚平臺,從90年代的紙質車票到今天的聯名公交卡都有人收集和交易。
這兩年交通卡IP聯名異常活躍,現在熱播的影視劇和動漫IP都能找到對應的商品。
與此同時,公交卡同樣可以看作是一種記憶載體。
城市變遷、歷史事件、流行文化發展,也都在卡片上得以記錄。
盡管移動支付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但文創公交卡依然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優勢。
比如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二維碼支付可能無法打開,而實體文創公交卡則不受此限制。
再比如,很多手機支付并不熟練的老年人,依舊喜歡使用實體交通卡。
據我們觀察,文創交通卡被大家接受的另一個原因可能在于情緒消費的流行。
仔細觀察身邊,不難發現,喜歡在包上掛玩具、文創周邊的人明顯變多。
在毛絨玩具、二次元谷子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更具實用性的文創交通卡自然也吸引了年輕消費者關注。
并非所有的事情都事關效率,文創交通卡的出圈,更多是一種“我買我喜歡”的多元化選擇。
有人將交通卡和今年火熱的冰箱貼作對比。
物理形態看,兩者的確很相似,
外部貼上磁鐵是冰箱貼,內部放入芯片就可以看作是一張交通卡。
這何嘗不是一種百花齊放和多元探索?
時過境遷,實體交通卡依然有自己獨特的市場定位和文化價值,未來它也許能像冰箱貼一樣,給文化推廣帶來新的可能。
撰文:楊一凡
校對:柳寶慶
本文由硬殼INK出品,歡迎大家在朋友圈分享
每周一、三、五更新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使用
一起聊聊?
你看好文創交通卡嗎?
你印象最深的交通卡是什么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