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毋庸置疑,電影《好東西》是過去一周電影市場中,話題熱度最高的影片。
尤其是影片在豆瓣拿下9.1分的開分成績,并一直保持至今,成為2024年口碑最高的劇情電影。
口碑加持下,影片首周票房超1.5億。平臺每天對其預測票房從最初的4.31億,短暫的降到3.61億,如今又連漲3天,漲到5.52億。
這一票房成績雖然稱不上大爆款,但相對于前作2.6億的《愛情神話》,以及近期影市其他電影的票房表現,《好東西》市場反饋非常不錯,遠超預期。
只是在上映前,預售票房和想看人數都不行時,導演邵藝輝曾在微博感嘆,大家都活在自己的信息繭房里。
誠然,相較于豆瓣的神作高分,在男性網友居多的虎撲站內,《好東西》的評分僅有5.5分(開分時為5.1分),頁面下幾乎是一星和五星的評論交鋒。除此之外,另一個平臺“知乎”的評分推薦則從61%降至52%。
在幾個極端的平臺評分中,有人真心的喜愛著,也有人覺得被冒犯,那么對于《好東西》而言,它的破局在哪里呢?
《好東西》受眾很直觀
在大眾認知里,《好東西》受眾集中在女性觀眾身上,真的是這樣嗎?
從貓眼專業版上的數據顯示,確實如此,女性觀眾是電影《好東西》的核心。這一數據接近今年的另一部女性題材影片《出走的決心》,而該片評分在豆瓣也一度漲至9分,如今則保持在8.9分。
電影《好東西》被很多人評價是中國版《芭比》,但我們兩者進行對比,《芭比》的男性觀眾占比更少,觀影人數中,男性僅占25.4%。同樣,《芭比》在虎撲的評分僅4.6分,豆瓣也維持在7.9分。
電影《好東西》聚焦在王鐵梅(宋佳飾)、小葉(鐘楚曦飾)和王茉莉(曾慕梅飾)三位不同階段、不同年紀的女性生活,講述了她們在都市生活中,在不同情感關系中逐漸成長。影片討論了當下女性熱點話題——深夜被男性尾隨、拒絕月經羞恥、單親母親、容貌焦慮……
這一系列內容的衍生,在影片開啟點映之后,“女性話題”成為影片熱議的關鍵詞,甚至有#好東西 母系社會#、#好東西 新的女性敘事#、#自信男生看好東西不會破防#等相關話題沖上熱搜。
這一議題的輸出,間接導致了《好東西》陷入“精英化”的怪圈。
從數據顯示,《好東西》的觀影人次主要集中在生活在一線城市的95后女性觀眾。其中,25-29歲的觀影人次占比高達28.3%,白領占比高達57.53%。
我們能注意的是,這一年齡段的女性多數剛步入工作5個年頭左右,恰是處于建立社會人格的階段。通常這一群體在思想層面更有想法,用大家過往的玩笑話表示就是“尚未被社會磨平棱角”。而00后群體(20-24歲)緊隨其后,占據26.49%。
從貓眼的畫像偏好強弱度來看,這兩個年齡層是影片的優勢群體。
但這一數據和《出走的決心》截然不同,后者的優勢群體集中在40歲以上(24.53%)和25-29歲(20.34%)的女性。
之所以會造成這一數據分布很大的原因,或許是電影原型蘇敏阿姨的年齡段帶來的社會影響。相反,從故事取材,以及呈現風格都相對童話的電影《芭比》,則更受95后和00后的偏愛。
這進一步證明了《好東西》在各類傳播以后,核心觀眾仍停留在一二線城市,且接受過女性主義,或者自認為了解女性主義的觀眾。
正如電影那句臺詞,“你看過幾本上野千鶴子啊?”
《好東西》破局何在?
破圈,是每部電影都在反復討論的話題。尤其是對于當下的《好東西》而言,該如何打破呢?
《好東西》在官宣時,一直強調影片是“《愛情神話》平行篇”,強IP屬性的聯動,能給影片帶去了足夠的基礎盤。
《愛情神話》同樣有不少兩性觀點表達的地方,或是因為以男性作為主角的因素,或許吳儂軟語的滬語加成,其觀點輸出相對更溫和。尤其是在上海元素的加成下,讓《愛情神話》成為一部 “上海神話”,單在上海就拿下了超1億的票房成績,實現單體城市票房占比近50%。
《好東西》雖然同樣發生在上海,但以滬漂為切入口,弱化城市概念,強化觀點輸出之后,目前上海單體城市票房收益雖然依舊位列第一,但于第二的北京并沒有出現斷層現象。
當然,隨著影片后續的長線放映,上海能否為《好東西》助力票房后勁,仍有可觀察的窗口。
只是就上述數據而言,《好東西》的第一缺口,或許能把目光放在《出走的決心》上。
目前《好東西》的票房主要集中黃金場場次(18:00-21:00),而《出走的決心》除了黃金場之外,高效場(13:00-18:00/21:00-22:00)也占據了較大的比重,甚至低效場(9:00-13:00/22:00-23:00)的票房遠高于《好東西》。
只是我們不能忽略,《出走的決心》的表現是經過了一個上映周期的總結,對于剛上映不過一周的《好東西》而言,仍有空間。
《出走的決心》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市場表現,很大程度源于其受眾年齡層較高,有更多非工作時間走進影院的機會。
在過去很長時間里,除了讓00后走進影院,如何讓70后回到影院,也是一直探尋的話題之一。
《出走的決心》除了與原型人物蘇敏相關年齡因素之外,電影打出“帶媽媽去看”這種有強購票導向的話題,讓一部分觀眾主動帶母親入場,甚至在電影前期就有 “姜武演得沒我爸好”之類的話題出現。
而這種情況同樣可以平移在《好東西》身上,《好東西》雖然沒有明確對應的同年齡段事件,但是聚焦女性的各類話題,并不是單一年齡段——影片以當下都市生活的情感關系為支點,講述的是女性生存的普世價值。
如果跳出電影范疇,把目光落在中年觀眾身上,我們能從他們的電子榨菜出發——短劇。
據光明日報,有研究機構發表的報告顯示,在其調研的1022名短劇和微短劇用戶中,約有一半人群年齡在40歲以上,60歲及以上用戶占比12.1%。
這類短劇通常會有幾個相似的標簽:瑪麗蘇、爽劇,只是有點土味。
回到《好東西》身上,其實影片塑造的也是一個理想中、不太真實的世界。特別是影片一開場,就以“男性結扎”“我們(男性)已經占據了太多性別紅利”等話題作為笑點,幾乎是全年齡段都能觸達的話題點。
在影片點映之后,不少觀眾則認為該片是“女性主義爽片”。只是如何將這個“爽”變得更通俗,或許也是影片在傳播中需要關注的。
只是影片從第一支預告開始,就以性別概念鎖定了影片的基礎盤,在后續傳播中,或多或少被其所限制。事實上,而電影本身較強的喜劇類型并沒有被傳播出來,即便影片在票務平臺的海報上打出“爽爽爽,笑笑笑”,但依舊因為前期的宣傳,或多或少阻礙了影片后續的可能性。
就目前而言,一切的復盤對于當下的《好東西》都為時過早。
只是影片該如何利用現在的輿論,變成自己傳播的優勢,在打破平臺約束的情況下,獲得更多可能性,才是值得關注的。
從去年暑期檔《芭比》的2.52億,到今年中秋檔《出走的決心》長線拿下的1.23億,再到如今的《好東西》,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女性導演的表達集體出發的時候,未來會有更多的可能去打破。
只是目前這些影片的票房天花板還在3-4億左右。但我們不能忘記的是,賈玲用自己的品牌價值,帶來一部《熱辣滾燙》,或許在未來,這類電影越來越多,能真正覆蓋更多觀眾的情緒價值。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