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視覺中國
近來廣州天氣多變,每逢驟然降溫,突發急性心梗的患者也隨之增多,其中有不少還是青年人。心血管專家提醒,秋冬心梗高發季節,任何年齡段出現胸痛癥狀都不容忽視,尤其要重視注意深夜和清晨。
年輕人心梗增加
“沒想到我才40出頭也會心梗!幸好我家有老人,平時有留心科普,懂得識別心梗、及時呼救,關鍵時刻救了自己一命!”43歲就突發心梗的鐘先生(化姓),康復出院時連連感嘆。
今年天氣多變,11月中旬的一個傍晚,鐘先生突然感到胸口一陣劇烈的疼痛,仿佛巨石壓住,幾乎無法呼吸。鐘先生意識到情況不妙,趕緊服用了備用的速效救心丸,并立即撥打了急救電話。救護車上的心電圖監測結果顯示是急性心肌梗死。經過后續溶栓治療和介入手術等一系列緊急救治,鐘先生的冠狀動脈得以重新開通,心肌細胞得到了及時的氧氣供應,成功脫險。
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心血管科王清海教授告訴記者,每年遇到倒春寒、秋冬換季等氣溫突變時,到他的專家特需門診就診的胸痛患者就明顯增加。“前來就診的胸痛患者,年輕的只有30多歲,年老的也有90多歲高齡。經檢查,基本都是冠心病引起的胸痛,有些還是急性心肌梗死。”
深夜清晨發病更兇險
為何天氣變冷易發心梗?廣東省中醫院重癥醫學科學術帶頭人張敏州教授表示,當天氣寒冷,血管收縮,血液黏稠度增加,加上寒冷環境使交感神經處于興奮狀態,心率加快,這些因素都加大了心臟負荷。如果本身血管有硬化、彈性較差,或血管有狹窄及斑塊的人,就容易進一步加重血管病變,引起心梗。
張敏州提醒,一般來說,一天里最易發生心梗意外的是深夜或清晨,一年間需要注意的高危時段是季節轉換時,尤其是突然降溫的深秋、寒冬或凍春。
“年輕人心梗往往發病急、先兆癥狀不明顯,在發病前自覺‘身體健康’,對心梗的預警等知識了解不夠,所以與老年人相比,年輕人發作心梗時往往更加兇險。”張敏州特別提醒。
胸痛牢記2個“120”
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心血管科大科主任鄒旭教授介紹,心梗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主要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肥胖、家族史等。這些高危因素會增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進而引發心梗。
據統計,50%~80%的患者在心梗發作前會有一些預警癥狀:胸悶痛、惡心、嘔吐、嚴重者會伴出大汗,甚至暈厥。有些患者還會出現與勞累有關的全身性疼痛,如肩膀疼痛、后背疼痛、胃疼,甚至牙疼、腹瀉等。
“無論哪個年齡段的人群,都要重視這些預警信號。”鄒旭提醒,尤其是當下許多年輕人長期飲食結構不合理,作息不規律,久坐不動,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常見誘因。
鄒旭提醒,一旦出現胸痛預警,要把握120分鐘搶救生命的黃金窗口,迅即撥打120急救電話。等待急救時,應保持冷靜,平躺休息;如果家里有急救藥物,可先服用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或復方丹參滴丸等改善胸悶痛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