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襪奶茶”可以沒有絲襪,但是羽絨服里面沒羽絨卻能大行其道?近日,央視曝光“7萬件兒童羽絨服里面竟然沒有真羽絨”之后,各地也陸續開始了查處。對于羽絨服能夠造假泛濫,只看“性價比”的消費者究竟有沒有還手之力?
穿了沒幾天就跑毛掉絮,剪開來面料才發現填充物不是羽絨。羽絨服造假就和其他商品造假一樣,在市場上難以避免,也應該是市場監管部門打擊和監控的對象。但這次曝光的是,羽絨服造假已經成為龐大的產業,有上下游完整的產業鏈,包括檢測報告、吊牌、水洗標、羽絨充氣標等等。
可見,造假已經不是簡單的作坊式的。高水平的山寨企業,做出來的產品和檢測報告,甚至可能比真的還“真”。消費者光是按照專家攻略所說的,對著羽絨服又拍又按,又聞又揉,也是無從分辨的。更“高明”的是,企業能夠針對一二三線城市的消費者,發不同等級的貨品。如果還掌握了平臺消費者的支出能力,鎖定性就會更強。比如發給欠發達地區的假貨可能更多,因為這些地方監管和消費者識別能力都可能更弱。這就給跨地區監管帶來更多的困難。
值得深思的是,涉事企業所處的兩大城市,羽絨產業都是當地的龍頭產業。比如當地一個產業園年產羽絨服就可以超8000萬件,足可見影響面之大。面對這些當地的經濟支柱,究竟有多少造假,當地部門是不是有可能選擇性保護,放棄監督了?造假背后是有很多值得深究的。如果監督有意疏忽了,那么消費者單純看檢測報告,還能不能自我保護,這就比較困難了。
按照熱點衰減規律,羽絨服事件可能不到一個星期就會被消費者忘記。至于企業財力夠強,背景夠強,有可能被罰也不會被連根拔起。尤其是許多代工企業,生產能力很強,一個樣品,可以供給不同的品牌,自己藏在水底長期存在。地方監管,如果和產業利益綁定太深,也難免會放水和走過場。
那么是不是真的有長效監督機制和懲處機制能夠起作用?因為這個產業不會就此消失,它涉及到非常長的產業鏈。甚至,只要羽絨服換個名字,比如叫“輕羽”“仿羽”“高絨”之類的,也能真假混雜魚目混珠。加上直播鼓吹之下,價格足夠貼地,不相信經濟規律的消費者也是難以分辨,還主動買單的。放棄高端群體,滿足旺盛的中低價需求,造假產業也就有了長期活水,要治就更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