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豫劇《程嬰救孤》演出現場 蘇 恒 攝
11月17日,豫劇人李樹建率河南戲曲人六進清華大學公益巡演在清華大學蒙民偉音樂廳舉辦。來自河南的戲曲演員先后獻上精彩的折子戲專場和沉浸式豫劇演出《程嬰救孤》,讓清華師生多方面領略河南戲曲的韻味和沉浸式豫劇的魅力,在互動和交流中加深對戲曲文化的認知與熱愛。
這天下午,折子戲專場演出在豫劇《抬花轎》選段“府門外三聲炮花轎齊動”中鳴鑼啟動。近兩個小時的演出匯聚了豫劇《清風亭上》“十三年”、曲劇《寇準背靴》“花園送飯”、蒲劇《表花》選段等經典劇目中的經典唱段,再加上武戲《大圣駕到》、噴空《有話好說》,以及李樹建帶領徒弟羅中強、黃二龍、張浩、孫書旭帶來的壓軸演出——豫劇《大登殿》選段,堪稱河南戲曲、曲藝的一場盛宴。參與這場演出的演員來自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新鄭市豫劇團、噴空劇場、臨汾市小梅花蒲劇藝術中心、三門峽市戲曲研究中心等劇團,現場掌聲、叫好聲不斷。
晚上7點,沉浸式豫劇《程嬰救孤》準時開場。作為一部獲得諸多獎項的傳統劇目,豫劇《程嬰救孤》至今上演2000多場,曾走進29個國家和地區,該劇也并非第一次走進清華大學,但經過改編之后的沉浸式演出還是首次亮相。兩個多小時的大戲被濃縮到一個多小時,噴空演員的劇情鋪陳和豫劇演員的精湛演繹相得益彰,沉浸式觀劇也給觀眾帶來了獨特的戲曲體驗。
在演出對談中,多位清華師生提出了頗具專業性的問題和建議。例如,此前沉浸式豫劇《程嬰救孤》和秦腔同臺演出碰撞出了什么火花,是否會產生違和感?噴空和豫劇的融合過程中如何處理好情緒的斷裂感和戲劇的連續性問題?沉浸式演出的串場能否結合詩詞的形式……對這些帶著深入思考甚至稍顯尖銳的問題,演員給予了誠懇回答。
“沉浸式豫劇演出《程嬰救孤》簡化了舞美、突出了表演,讓表演的張力、情緒的調動、人物的刻畫更加深入人心。”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趙洪評價。她認為,李樹建攜河南戲曲人多次走進清華大學,有助于增加青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堅定文化自信,也期待年輕人的理解和表達可以為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增添時代新意。
李樹建說,堅持不懈舉行沉浸式演出,一是為了培養年輕演員,讓戲曲更現代、更青春;二是為了培養年輕觀眾,為戲曲培根鑄魂,而這也正是他推動戲曲進校園演出的初衷。“和學子交流是我最期待的環節,傾聽他們的心聲對我們也是一種促進。我們會充分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讓沉浸式演出和戲曲藝術走向青年、走向未來。”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