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2000多年建制史的曲靖市是云南省副中心城市。近年來,曲靖擦亮“珠江源頭”“世界最大自然天成花園”“古魚王國”“紅色沃土”“爨文化故鄉”五張名片,通過農文旅協同融合發展實現農業高基數高速增長、文化“活態傳承”和游客數量旅游收入“雙增長”。古老“爨鄉”煥發了新活力。
農業“產業延鏈”實現高速增長
珠江水自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出水洞流淌而下,滋養了流域諸多城市。隨著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日益受到關注,“珠江源頭”的曲靖市也迎來了寶貴的發展機遇。
曲靖市麒麟區越州鎮竹園村種植基地的藍莓最近正值采摘期,竹園生態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技術負責人劉康幾乎“住”在了大棚里。他說,通過“溫室大棚+基質栽培+水肥一體化”種植的藍莓品質很高。“合作社種了200多畝藍莓,共5.5萬株。”竹園村委會書記鄧閑介紹,2023年,竹園村小組有31戶村民投資2.7萬至35萬元不等入股合作社,今年11月進入采摘期后,反季藍莓每公斤售價達130元至180元。隨著藍莓陸續成熟,預計基地一周最多可采摘500公斤,到明年畝產值可達10萬元。
“我家很看好合作社的發展,入股了4萬元。”竹園村村民楊江梅以前在家帶娃沒有收入,如今在合作社負責煮飯月工資2400元,她對未來分紅充滿希望:“5萬元是一股,明年第一次分紅聽說一股能分一萬!”
截至2024年8月,越州鎮的竹園村、大梨樹村、老吳村、黃泥堡村等采取農戶入股、土地流轉、務工等利益鏈接模式,共種植基質藍莓1042.2畝,銷往北上廣深等市場。除基質藍莓外,越州鎮還種植了5200畝露天藍莓,年產量達1750噸,實現銷售收入8750萬元,被列為云南省“一縣一業”藍莓產業創建示范基地。如今,越州鎮已建成1.6萬畝連片現代農業產業園,不只有藍莓,還種植了3000畝紅蔥、4000畝露地蔬菜、3000畝蜜薯等。
為完善農業下游產業鏈,越州鎮還建成了銷售端的兩個“冷鏈物流產業園”。通過推進產業、就業向園區集中極大增加了土地效益——每畝產值從原來農戶分散種植的4000元左右到了如今的超過2.5萬元;產業園21%的產值留給了農民,實現務工收入8000多萬元、平均每畝工資收入可達6000元;涉及土地流轉的村委會每年通過用水、用電、用工服務還有約600萬元集體收入。
在曲靖,像越州這樣以點輻射周邊、帶動群眾致富增收的例子不少。富源縣把富源魔芋做成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實現種芋規模、種植規模、加工規模、交易規模4個全國第一;陸良縣是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蔬菜供給中心,日均調出蔬菜逾萬噸,2023年蔬菜及其制品進出口貿易總額516萬美元;宣威市現代種業園年產馬鈴薯種薯1億粒,成為西南最大的脫毒馬鈴薯生產基地……通過深入推進產能提升和產業延鏈等舉措,2023年曲靖市農業經濟保持高基數高速增長態勢,實現農業總產值914億元、一產增加值564億元,同比分別增4.6%、4.5%。
讓文化自然資源“活起來”
在曲靖很多地方,都能看見一個筆畫繁復的字——“爨”(cuàn)。外地人往往不知其讀音,但若問到一個曲靖人,他們會如數家珍地將“爨”背后的文化歷史娓娓道來。
從魏晉到唐朝天寶年間,爨氏治理云南,在五百年中形成了獨特的“爨”文化,留下了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對象之一的《爨龍顏碑》等文化瑰寶。傳承至今最廣為人知的是爨體書法,書法家們認為其有著書法從隸變楷的風格。
“興字頭,冖(mì)字腰,林字底下有火燒……”在曲靖市第二小學,老師正帶著孩子們唱“爨字謠”,這個結構復雜的字經分解后,三年級孩子也能信手寫出。校長李青霖介紹,學校將爨文化融入課程、科研、實踐等體系,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學習,讓爨文化得以傳承。
曲靖不僅有深厚的文化積淀,更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享譽全國的羅平油菜花每年2月至3月競放成一片浩瀚花海,被世界吉尼斯總部授予“世界最大的自然天成花園”稱號。另一張重要名片“古魚王國”也印證了當地自然資源之豐富——曲靖是4億多年前人類魚形祖先起源地之一,罕有地保存了“從魚到人”演化鏈條中處于關鍵性位置的一系列早期魚類化石。
老村激發發展新動能
售賣咖啡果汁的“紅瓦小院”、網紅打卡景觀“星空之鏡”、20多棵百年古樹、獨特的匾額博物館……曲靖市龍華街道清河社區紅瓦房居民小組集合了吸引旅居客的眾多元素。 “這里以前是公廁,旁邊是垃圾堆。”紅瓦房居民小組長趙成俊指著村口的小公園說,隨著觀光農業、精品民宿、特色餐飲、電商示范基地等項目陸續建成,不僅村居環境越來越好,大家也看到了致富希望。
村民趙艷財開的“紅瓦老火鴨”餐館由5間房組成,3間是他自家的,2間是向社區租的。“以前在城里開餐館租金高,等于給房東‘打工’。”他指著趙成俊說,“后來他聯系我說村里要改造,動員我回來。”聽到房子租一年可以使用三年,租金也便宜得驚人,趙艷財第一個回到家鄉。2023年8月開業后,最火的國慶假期一天能有四五千元毛收入,現在淡季一天也有幾桌客人:“不背井離鄉也能掙錢,簡直太好了!”
“我們引入開發公司,去年把第一批20多戶老房改造成了11套旅居房。”紅瓦房鄉村CEO趙家宏說,農民用資源資產與社區集體合作經營獲得集體純收益的18%分紅,全社區227戶居民平均分配42%的收益分紅,剩余40%則用于紅瓦房公益事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后續發展壯大等。“今年第一次給23戶居民分紅2.6萬元,這是起步階段還很少,以后會越來越多!”
近年來,曲靖市把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作為推動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盤活用好全市各類自然、人文、歷史等優質資源。通過推動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創新、產品升級、服務優化。今年前10個月,曲靖市接待鄉村旅游游客1505.9萬人次,同比增長6.42%;實現收入164.37億元,同比增長7.88%。
“紅色沃土”是曲靖的一張重要名片。曲靖是云南最大的革命老區,有革命遺址92處,麒麟區珠街是紅軍長征兩次經過的地方。珠街街道涌泉村對村里的傳統古院落、地下黨聯絡站舊址、古井等資源進行了保護性開發,開發的重走長征路、憶苦思甜等文化體驗項目受到游客歡迎,近幾年已累計接待參觀群眾1.5萬余人次,接待團隊200余個,實現旅游收入110余萬元。
從孩子們歌唱的“爨字謠”,到藍莓大棚里忙碌的農民,從充滿希望的紅瓦房,到紅色旅游地涌泉村,一粒粒閃耀著光芒的珍珠串起曲靖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