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團在邕州古城·三街兩巷歷史文化街區體驗中華傳統文化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供圖
本報記者 賓 陽 通訊員 莫 曲
文化遺產保護是中國與東盟國家推動文化交流互鑒、增進相互理解和友誼的重要橋梁。近日,中國—東盟文化遺產主題對話活動在廣西南寧舉辦。活動以“從‘活’起來到‘火’起來”為主題,聚焦面向東盟的文化遺產領域合作。來自中國、柬埔寨、泰國、越南、老撾等國的專家學者以中外文化遺產互鑒為題,共話國際文化交流合作發展新機遇。
敦煌莫高窟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晶。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莫高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據了解,為了讓壁畫彩塑能夠永久保存,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敦煌研究院不斷推進數字化工作。如今,敦煌的文物保護相關技術已經應用到國內16個省(區),包括三星堆、良渚等文物的保護工作中。在本次活動中,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圍繞敦煌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重點介紹了莫高窟的保護、數字化工作及應用、游客管理、法律法規建設等的最新進展。他說,如今,敦煌的文化保護研究成果已經走出國門,與相關國家合作開展文物保護工作。
與莫高窟相隔千里的柬埔寨吳哥窟,同樣承載著千年的歷史和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2年將吳哥古跡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柬埔寨吳哥古跡保護與發展管理局古跡和考古保護部主任索姆·索帕拉特分享了吳哥窟古跡保護在管理體系建設、國際合作、廟宇修復、古跡挖掘、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工作經驗。
據了解,中國于1993年率先參加了由柬埔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保護吳哥國際行動”,先后參與了周薩神廟、茶膠寺、王宮遺址的修復工作。如今,中國在柬埔寨的考古工作已經由參與者逐漸轉向重要引領者。索姆·索帕拉特說,柬中友誼歷史悠久,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團隊積極為吳哥廟宇保護修復工作提供技術援助,為柬埔寨文化遺產保護作出了貢獻。
故宮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地,也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見證。近年來,故宮博物院運用當代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信息采集、存儲、研究與保護、傳播,形成了線上線下融合互動、全方位立體覆蓋的數字化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如今,故宮博物院已逐漸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一張名片。故宮博物院數字與信息部副主任黃墨樵講述了故宮博物院的文化遺產保護故事,重點介紹了故宮文化數字化共享體系建設。他說,“數字故宮”是故宮建設中的關鍵環節,故宮會持續運用數字技術,建設文明交流互鑒的“文化會客廳”。
今年7月,“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9項世界遺產。設計師、策展人吳桐從設計師的視角分享了她與北京中軸線的故事,講述了如何從中軸線的中心——故宮中獲得啟發,延展出多元的現代化設計產品,并介紹了如何與中外觀眾進行互動,以大眾能理解的方式做好中軸線理念闡釋,把厚重變輕巧、古代變現代、小眾變大眾。
活動期間,主辦方還開展了以“印跡廣西——穿越千年的文化遺產之旅”為主題的中國—東盟媒體智庫聯合參訪活動。中外文化領域專家深入廣西南寧、崇左等地,實地探訪廣西民族博物館、邕州古城·三街兩巷歷史文化街區、花山巖畫景區等文化景點,并舉辦“花山對話”活動,共商文化遺產發展新路徑。
花山巖畫分布在廣西崇左市境內。2016年,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綠色科技和綠色能源將是未來提升中國和東盟國家合作的一個切入口?;ㄉ綆r畫的保護利用就是一個范例,值得借鑒?!痹谟∧岣芯克鶓鹇詡鞑ヅc研究總監陳姝伶看來,花山巖畫體現了當地悠久的文化傳統,也展示了現代綠色科技賦能文化遺產保護的豐碩成果。廣西崇左市寧明縣文物管理所原所長、中國巖畫學會理事朱秋平認為,花山巖畫的保護利用有利于加強中國和東盟各國的文化聯系,應充分挖掘花山巖畫的多重文化價值,為發展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提供新平臺。
如何加強世界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老撾國立大學國際交流辦公室國際合作處主任素里耶認為,應通過鼓勵本地社群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提升媒體參與、提高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加強政府支持等舉措,推進文化保護和文旅融合。東南亞文化遺產聯盟代表妮查·帕特拉蒂洛克希望,中泰兩國未來能在基礎設施建設、文化遺產科技保護方面開展合作,促進泰國旅游業提質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