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將跨境電商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外貿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通過出臺專項扶持政策,舉辦招商推介會、貿促論壇及專題培訓等活動,全力引入各方優勢資源,構建跨境電商生態體系。圖為新余市高新區一家深耕打印耗材領域的企業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生產線上趕制出口訂單產品。
中新社記者 劉力鑫攝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和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跨境電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外貿經濟結構。據海關總署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1.88萬億元,同比增長11.5%,高于同期我國外貿整體增速6.2個百分點。
為支持新型業態發展,商務部日前印發的《關于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明確提出,促進跨境電商發展。隨后,海關總署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跨境電商出口發展的公告,提出4條優化跨境電商出口監管措施,并將自今年12月15日起施行。
新的政策舉措的實施將進一步激發我國跨境電商的發展活力,提升我國跨境電商的國際競爭力,推動外貿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數字技術賦能
近年來,我國在設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完善拓展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正面清單、創新跨境電商通關監管等方面相繼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規范促進跨境電商有序發展,成為拉動外貿增長的新動能。
新的政策舉措則涵蓋數字經濟、開放制度和供應鏈等多個方面,涉及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備案、申報、查驗、退貨等多個領域,引發廣泛關注。
為何受關注?數字經濟與未來城市研究院院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當前,部分地方政府對電商行業的認知與重視程度尚存不足。而此次商務部新政策的出臺,不僅對跨境電商給予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強力支持,還為地方政府加力發展跨境電商指引了方向。
“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產物,跨境電商不僅打破了傳統貿易的地理邊界,還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了商品、資金、信息的快速流通。即便貿易壁壘增多、關稅措施加碼,我國跨境電商仍異軍突起,實現快速發展。”胡剛說。
《政策措施》提出,持續推進海外智慧物流平臺建設。中國城市報記者與多位跨境電商從業者溝通了解到,數字化平臺在推動跨境電商發展方面,作用突出且顯著。
當前,我國影響力較大的企業數字化平臺包括中國信息協會搭建的中國數字化服務平臺、阿里巴巴集團打造的釘釘中小企業數字化服務平臺、上海交易集團發布的企業集享云以及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推出的會員服務平臺等。
“國家加強對企業數字化平臺的建設,對跨境電商發展有多方面的助力作用。”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咨詢委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執行院長、教授柴建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依托數字經濟的服務平臺,企業能顯著提升運營效率和市場競爭力、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拓展市場增加銷售機會以及合規經營降低風險。”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數字化、可持續性成為跨境電商發展的新趨勢。這在柴建看來,機遇與挑戰并存。
柴建指出,我國欠缺專門針對企業數字平臺的知識產權保護框架,限制了企業參與國際數字貿易的積極性;國際多邊數字治理制度尚不完善,協調各國在跨境數據流動、電子支付等方面的政策差異難度較大。
由于貿易全鏈條數字化受制于云計算、電商安全等數字技術的推廣應用,在柴建看來,我國高效數字化互動模式目前發展還不成熟,以及信息安全前期成本投入較高,使得企業難以精準鏈接各國不同的消費需求與產業需求。
柴建還表示,當前,許多國家對電商在世界范圍內的數據自由流動進行了限制,阻礙了企業數字化運營。此外,技術標準在數字支付、電子商務平臺、云計算等領域的不統一,也構成了非關稅壁壘。
開放制度助力
開放是跨境電商發展的基石。“十四五”期間,我國多地不斷推動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為跨境電商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
江蘇作為外貿強省,正積極推動縣域跨境電商新生態的構建,以“跨境電商+特色產業帶”的融合模式,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江蘇省宿遷市是打造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先鋒,當地一場縣域電商變革影響深遠。據了解,宿遷市泗洪縣自今年8月起,在全縣范圍內依托電商服務中心,增設跨境電商服務窗口,并開展專項培訓,為企業培育跨境電商精英;10月,《宿遷市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條例》出臺,為跨境電商的規范化、高質量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如今,宿遷市跨境電商年交易額增速超25%,展現了開放制度與政策創新對跨境電商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除了地方政府,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也是我國推動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關鍵平臺。在這些區域內,海關通過簡化通關手續、降低關稅及非關稅壁壘,為跨境電商創造更為寬松的經營條件。
海關總署在公告中提到,將在北京、天津、大連等20個直屬海關開展跨境電商零售出口跨關區退貨監管模式試點。同時,允許跨境電商零售出口(9610模式)退貨商品跨直屬關區退貨,以及開展跨境電商零售出口跨關區退貨業務的企業應規范經營等。
基于新的政策與舉措,地方管理部門與企業該如何調整思路,抓住發展機遇?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咨詢委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華山菁英”副教授張成元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建議,地方要結合實際不斷完善有關制度,尤其在電商服務貿易等領域要加大開放力度,以吸引企業參與;跨境電商企業應積極尋求戰略主動,及時作出調整、優化業務和創新技術,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國際貿易環境和消費者需求,從而在全球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供應鏈優化增效
新的政策舉措出臺后,安徽省合肥錦之貍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跨境電商部分管總監張杰第一時間召集團隊人員進行業務調整和部署。據悉,該公司主要依托亞馬遜平臺在美國市場開展產品零售供應鏈業務。
但公司在過去的運營中,一些業務流程上的堵點難點讓張杰很是苦惱。她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合肥的地理區位不處于主要的物流樞紐地帶,導致物流費用相對較高、運輸時間較長;同時,亞馬遜業務對進出口退稅的操作流程較復雜,存在退稅難、流程慢等情況;此外,亞馬遜平臺的外匯結匯,過去一般依托第三方收款平臺,手續費降低了利潤率。”
這些過去存在的問題,張杰都在新的政策舉措中看到了解決的曙光。她認為,新政策明確提出要持續推進海外智慧物流平臺建設,有助于提升跨境電商的物流效率,減少運輸時間和成本;鼓勵金融機構為外貿企業提供更多匯率風險管理產品,有助于減少因匯率波動帶來的損失;引導銀行機構優化海外布局,意味著銀行機構可能會針對外貿企業的需求,提供更便捷、更低成本的外匯結匯服務,從而減少第三方收款平臺帶來的手續費問題。
此外,有業內人士認為,供應鏈協同對增強跨境電商的抗風險能力至關重要。《政策措施》要求“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和覆蓋面”“優化跨境貿易結算”,能大幅提高供應鏈運作效率并有效降低交易風險,進而加固產業鏈與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性,推動外貿新興動力的發展,紓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全面增強跨境電商抵御風險的“免疫力”。
中物聯物資采購與供應鏈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清瀾智白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白鷹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在跨境貿易結算中,數字支付技術和結算方式的普及,能減少人為錯誤和欺詐風險,提高結算效率和資金流轉速度,從而提升供應鏈的整體運營效率;在跨境電商發展方面,通過整合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資源,推動企業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可以顯著提升供應鏈的效率、透明度、智能化水平,以及對市場變化的響應能力,增強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白鷹認為,《政策措施》中關于“吸引和便利商務人員跨境往來”的指示,有助于提升企業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因為電商貿易依托傳統線下基礎發展,商務人員跨境往來能夠促進技術交流和轉移,加深對彼此實力和運營情況的了解,為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提供新機遇。
《中國城市報》(2024年12月09日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