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葛 鑫 通訊員 崔竹韻
京劇《十二真人斗太子》 葛 鑫 攝
帷幕拉開,云霧繚繞間,十二真人身著彩衣,頭戴仙冠,輕盈起舞,法器閃耀。殷郊太子金袍璀璨,劍指蒼穹,傲氣沖天,與真人周旋。最終,正義戰勝邪惡,禮法勝于蠻荒。當帷幕緩緩落下,震撼與感動久久不散,觀眾在回味間感悟劇中深意。
這是近日沈陽京劇院新版唐派藝術代表劇目《十二真人斗太子》在沈陽盛京大劇院演出時的場景。3個小時的演出期間無人離席,結束后觀眾意猶未盡,紛紛叫好。
“這部戲塵封了66年。今年是沈陽京劇院成立65周年,京劇院班子深挖傳統、守正創新,重現這部失傳多年的好戲,功不可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京劇(唐派)傳承人、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仲博說。
復排塵封66年的唐派大劇,既要守住傳統,還要在新時代語境下引領新的藝術風尚,這并非易事。
“沈陽京劇院隸屬于沈陽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挖掘、整理、復排老戲,一直是沈陽京劇院工作的重心之一。”沈陽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黨委書記王君義介紹,《十二真人斗太子》的成功復排離不開各級領導的關心、各界同仁的支持,以及京劇院幾代人的努力。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更是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為復排該劇,沈陽京劇院舉全院之力,匯集本土主創陣容。沈陽京劇院院長王志鵬進行劇本整理改編,副院長常東擔任導演并主演,全劇演職人員達130余人。演出過程中,常東幾乎一直在臺上。“我今年58歲了,感覺唱念做打的功夫可以了,才敢碰這部戲。”常東說。
主創團隊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原劇除了唐韻笙在《十二真人斗太子》中飾演殷郊的劇照外,沒有任何影像資料可供借鑒。從曾經接觸過原劇的周仲博的口述中,主創團隊獲得了一些重要信息,經過反復研究推敲,才使唐派藝術的獨特韻味得以更好地展現。
京劇骨子老戲并不以劇情為核心,故事只是展現唱念做打的一種形式。原劇作時長6小時,故事情節重復且單一,幾乎完全遵循《封神演義》原著的敘事脈絡,場次多達18場,已不符合當下觀眾的欣賞習慣。
如何擷取精華,成為劇本改編的首要課題。“抓住核心要義,明確主題立意。我們要跳出66年前的審美框架,只有得其大要、另辟蹊徑,才能別開生面、別有洞天。”王志鵬說。
主創團隊在保留原劇“廣成子對陣”“誤走太極圖”等唐派藝術精髓的基礎上,重新梳理脈絡,挖掘人物心理,創造性整理改編了“二子鬧朝歌”“申公豹設計”等場次。讓觀眾印象深刻的是殷郊、殷洪兩位主要人物的個性化再塑造,殷洪輕率冒進,殷郊持重沉穩。殷洪倒戈是出于覬覦王位,而殷郊從“維谷”中的進退彷徨直到“失母喪弟再無家”的悲愴,則使人物塑造更加豐滿。
在劇作立意上,主創團隊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抓住了忠誠與擔當這一重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8個字為新版《十二真人斗太子》注入了靈魂。”王志鵬說。
在舞美和服裝的設計上,主創團隊運用現代元素增強藝術的觀賞性。傳統京劇講究無實物表演,但新版《十二真人斗太子》里有很多仙魔神怪,需要融入現代元素布景、燈光鋪陳甚至投影,這也是為了讓普通觀眾更易理解劇情。
“新版《十二真人斗太子》彰顯出沈陽京劇院作為國家重點京劇院團的藝術水準和精神風貌。”黑龍江省京劇院黨委書記張歡說。沈陽師范大學附屬藝術學校黨委書記王曉東認為,該劇劇本既遵循神話劇的特點,又符合傳統戲的結構要求,鋪展了人性與天道的斗爭,體現了更深的美學思考。
“我們將堅定信心,進一步挖掘整理骨子老戲,打造新時代的拿手好戲。同時培養新人,進一步擦亮沈陽京劇院的金字招牌,打造無愧于時代的精品力作。”沈陽市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副局長王明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