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組成員:劉毅 顏珂 陳文波 鄭智維 劉燁燁 朱浩銓
采訪對象:
鄒 毅 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辦公室代主任
羅凌宇 湖南石化新區己內酰胺部黨委書記
李 摯 湖南省岳陽市委副書記、市長
胡長清 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湖南省林業局原黨組書記、局長
江豚時而躍出水面,候鳥在濕地嬉戲,遠處的麋鹿在蘆葦叢中奔跑……駐足江豚灣景區,仿佛置身于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長江奔涌,在湖南省岳陽市君山區林閣老段,劃出一道美麗弧線,江豚灣位于該段干流的南岸河灘。江豚灣原名華龍碼頭,曾經是一個砂石轉運攪拌場。整治之前,碼頭產生的噪聲、揚塵、污水對長江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江畔的一座小木屋是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閣老巡護監測站。2018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這個巡護監測站,察看實時監測系統。總書記強調:“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艱巨任務,也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絕不容許長江生態環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繼續惡化下去,一定要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里長江!”
一江碧水扮靚岳陽。(圖/彭正陽)
湖南岳陽,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擁有長江流經湖南境內的163公里“黃金水道”及洞庭湖50%以上的水域面積。岳陽與長江相依,受長江滋養,因長江而興。在長江湖南岳陽段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家繼續做好長江保護和修復工作,守護好一江碧水。為踐行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岳陽市把修復長江和洞庭湖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展長江岸線專項整治、洞庭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長江十年禁漁、洞庭湖排污口整治等工作。持續推進長江沿岸生態文明建設,岳陽以“岳陽之為”為“長江之治”作出貢獻。6年來,岳陽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景更美,美好生態成為岳陽人民觸手可及的“幸福指數”。候鳥的歡歌、江豚的微笑、麋鹿的倩影,成為岳陽的一張張“金名片”。伴隨生態環境改善、生態屏障建立,“一江碧水”已成為岳陽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
在騰退化解舊動能的基礎上,岳陽推動優勢傳統產業提質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崛起。在高標準建設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方面,岳陽持續書寫新篇章。
“每次回憶起總書記來我們巡護監測站考察時的場景,我都感覺心里暖暖的,同時也深感守護生態環境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采訪對象: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辦公室代主任鄒毅
采訪組:你在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多長時間了?主要參與過哪些生態保護活動?鄒毅:2010年,我加入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大家庭。14年來,我在保護區的管理站工作過,也在宣教中心工作過。其間,我做過巡護員、監測員、生態講解員等。做生態講解員時,我曾帶著孩子們觀過鳥,看過麋鹿,講解過江豚,向孩子們介紹洞庭湖濕地的情況。此外,我還參與過生態教育進學堂活動,給小學生、中學生講生態教育課。我們希望,通過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從而讓全社會都參與到洞庭湖濕地保護工作中來。
生態保護,離不開全社會的參與,僅靠某一個部門的努力恐怕很難做到。除了從事宣講工作外,我還參與過“退漁還濕”工作,見證了漁民生態保護意識的提升,從最初不理解不支持到現在的主動保護濕地生態。
采訪組:2018年4月2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監測站,察看實時監測系統。你當時在巡護監測站內工作,請回憶一下當時的情景,總書記給你留下了怎樣的深刻印象?鄒毅:回想起那天下午,仿佛就在昨天。當時,我的工作是操控保護區的視頻監控系統及遠程指揮無人機。那天下午,洞庭湖濕地里水鳥棲息,碧水中江豚歡躍,一片勃勃生機。幾十公里外的自然野化麋鹿種群生活區,一架無人機正在上空拍攝。通過視頻監控,我很快找到了正在喝水吃草的麋鹿。聽說一群候鳥還沒飛往北方,習近平總書記笑著說,它們戀戀不舍。印象最深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基層工作的關心。每次回憶起總書記來我們巡護監測站考察時的場景,我都感覺心里暖暖的,同時也深感守護生態環境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家繼續做好長江保護和修復工作,守護好一江碧水。6年來,我們始終牢記總書記“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囑托。現在,林閣老已成為向國內外展示中國國際重要濕地保護成效的重要窗口。
采訪組:請結合監測數據、你自己的觀察和感受等,談談近幾年洞庭湖的生態變化。
鄒毅:這幾年,洞庭湖的生態環境逐年向好。最直觀的感受是,洞庭湖濕地內蘆葦成蔭,候鳥成群。通過歷年數據對比,我們發現,洞庭湖保護區內物種逐年遞增。通過監測,我們每年都能發現一至兩種新出現的鳥種。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我們監測到了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鸛在東洞庭湖筑巢并產卵孵化了兩只幼鳥。這是我們第一次監測到東方白鸛在洞庭湖區域筑巢孕育后代,也刷新了東方白鸛筑巢產卵的最南紀錄。雖然我已不在監測站工作,但每隔一段時間還是會到巡護監測點,用手機拍攝保護區內的點點滴滴。翻看過去幾年的圖片,能感受到生態修復帶來的巨大變化。洞庭湖生態環境的改變,用眼睛能夠看到、耳朵能夠聽到。以林閣老巡護監測站所在的位置為例,以前大型機器在附近作業,機器轟鳴,到處都是機油、污水、生活垃圾。因為船只頻繁停靠,附近的洲灘幾乎沒有鳥類停留。碼頭拆除之后,政府對江岸進行復綠,現在到處都是蘆葦,隨時能聽到鳥的叫聲。洞庭湖生態向好的背后是保護力度的加大。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政府采取零容忍的態度。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力度的加大,社會大眾的生態保護意識也逐步增強。
采訪組:你怎樣看待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系?保護區采取了哪些措施保護生物多樣性?鄒毅: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直接影響洞庭湖的生物多樣性。例如,部分雁類喜歡在草灘覓食,鸻鷸類的主要覓食區域為泥潭和淺水區,潛鴨類則喜歡深水區……只有保證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才能保證洞庭湖的生物多樣性。
長江江豚躍出水面。(圖/姜奇松)
岳陽華容縣集成垸江心島上的麋鹿(圖/李文)
為保護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岳陽市不斷推動地方立法。從2019年3月1日起,《岳陽市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開始施行,做到了生態保護有法可依。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還聯合岳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君山區人民法院建立了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基地,在保護區管理站設立環境資源巡回法庭,開展巡回審判。通過審判一案、教育一片,從而有力有序有效地保護好濕地生態。為強化保護力量,保護區建立了“一線管理站+生態巡護員”的一體巡護機制。利用無人機、視頻監控、水上快艇巡查、巡護監測車巡邏、人員野外巡查等方式,建立起立體巡護監控體系,從而加強保護區規范管理,確保不留盲區、不留死角。通過這些做法,可有效地限制核心區的人為活動,防止在保護區內棲息的野生動物被侵擾。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多部門形成合力。在建立聯合執法體制機制方面,保護區聯合公安、漁政等職能部門對保護區內重點區域進行巡查,重點打擊獵捕候鳥、破壞漁業資源、破壞濕地生態等行為。通過重拳出擊,保護區非法狩獵、非法捕撈、破壞濕地等問題得到有效整治,從而有效地維護了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
在強化保護的同時,保護區全面推進東洞庭湖生態環境整治。通過全面停止保護區范圍內采砂、清除東洞庭湖濕地洲灘歐美黑楊、東洞庭湖水域全面實施禁漁、全面拆除非法矮圍、關停廢水直排養殖場、清理水上餐飲等行動,有效遏制了破壞保護區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勢頭。
一群候鳥在東洞庭湖濕地上飛翔。(圖/李亞妮)
采訪組:近年來保護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守護好一江碧水”,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經歷?
鄒毅:近年來,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為“守護好一江碧水”不斷努力。分享一個我工作中親身經歷的故事——救護小麋鹿“點點”。那是2012年3月,在華容注滋口蘆葦場工作的工人發現草灘里趴著一只出生不久的麋鹿。當時的情況是,母鹿已不見蹤跡,只剩下這只幼崽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如果放任不管,小麋鹿在自然環境下的生存概率為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小麋鹿抱回管理站進行救助。由于擔心小麋鹿凍著,還用棉衣將其裹著抱在懷里。給“點點”喂牛奶前,我們會用手背先試溫。經過救助,“點點”最終活了下來并成為我們保護區的明星。
生態保護方面,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很多。除了親身經歷的事情外,還有些是平時了解到的。例如前面講到的地方性法規的制定實施,以及岳陽市開展的一系列整治行動。
“作為長江經濟帶大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后第一個實施搬遷的大型化工項目,湖南石化己內酰胺項目搬遷為沿江城市破解‘化工圍江’難題積累了一些經驗”
采訪對象:湖南石化新區己內酰胺部黨委書記羅凌宇
采訪組:企業是在什么情況下啟動搬遷和轉型升級的?請你談談搬遷和轉型升級的背景及過程。羅凌宇:搬遷以前,湖南石化己內酰胺產業鏈被岳陽市人口密集的生活區包圍,距離洞庭湖最近處不到1公里。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長江湖南岳陽段考察,勉勵大家繼續做好長江保護和修復工作,守護好一江碧水。為踐行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湖南石化將產業鏈整體搬遷至岳陽綠色化工高新區。隨著項目全線貫通,老廠區逐步關停,退出的沿湖區域將回歸市政用地。
作為中石化沿江首個大型化工搬遷項目,這一項目的搬遷啟動于6年前。2018年11月,湖南省與中石化、岳陽市與湖南石化簽署己內酰胺產業鏈搬遷與升級轉型發展合作框架協議。2021年6月,項目土建開工;2023年3月首批裝置中交,同年8月首套生產裝置開車(裝置投料,開始正式生產),12月項目全線貫通;今年5月全線開車。
采訪組:和原址相比,目前的新址有哪些優勢?搬遷和轉型升級過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難?羅凌宇:湖南石化己內酰胺項目老廠區,其上游煤化工項目始建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己內酰胺項目始建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位于岳陽市區,毗鄰洞庭湖,最短距離不足1公里。此外,由于老廠區建設年代較早,雖經過多次工藝改造,能耗物耗依然較高。搬遷后的湖南石化己內酰胺項目新址位于距離長江岸線3.1公里的湖南岳陽綠色化工高新區。以搬遷為契機,新廠區的環保標準大幅提高。通過生產工藝的改進、產業鏈條的延長等,可減少排污、降低成本。從破解“化工圍江”問題的角度看,新廠區的優勢十分明顯。
湖南石化是岳陽首個實施搬遷的大型化工企業,搬遷項目總投資153.5億元,占地2650畝。搬遷過程中,我們除了要面對新區建設、老區生產雙線作戰之艱,還要面對新技術首次應用等之難。可以說,全體參建人員經受了一場艱苦卓絕的大戰大考。
采訪組:請結合實例,談談企業在搬遷和轉型升級過程中是怎樣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搬遷前后,公司的產能、能耗、物耗等發生了哪些可喜的變化?
羅凌宇:在搬遷和轉型升級過程中,湖南石化己內酰胺項目始終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采用了榮獲中國工業大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等獎項的己內酰胺綠色生產成套新技術。按照“安全綠色、技術升級、先建后拆、規模翻番”思路,新建煤氣化、己內酰胺、聚酰胺、合成氨、雙氧水、環己酮、氨肟化、硫磺制酸、硫酸銨以及公用工程裝置58套,涵蓋從煤制氫到聚酰胺全產業鏈。
湖南石化生產的己內酰胺產品(圖/彭展)
通過將分散的裝置重新整合,項目的集約化程度大幅提升。在產能翻番、占地面積減少1/3的同時,用水總量減少70%,單位產品外排廢水、COD(化學需氧量)、綜合能耗分別降低73%、67%、20%,定員精簡60%,實現了勞動生產率、產品質量和綜合競爭力的顯著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項目按照“5G智慧工廠”標準建設,設備國產化率達到99.9%,中央控制系統全部實現國產化。
采訪組:在你看來,這次搬遷和轉型升級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有怎樣的重要意義?企業是怎樣平衡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羅凌宇:項目搬遷和轉型升級對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意義通過一組數據可以初步了解:搬遷后,項目產能由30萬噸/年提升至60萬噸/年,項目用地從4066畝縮減至2650畝,節約生產用水73%,COD排放降低67%。通過這次搬遷和轉型升級,湖南石化己內酰胺項目實現了產業鏈升級、產品鏈延伸、價值鏈提升,推動傳統石化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一體化轉型升級。
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平衡好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保護。為平衡好二者關系,我們始終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強化央企擔當,大力推動節能減排,狠抓“三廢”治理,爭做“碧水藍天”的保衛者、生態文明的實踐者、美麗中國的建設者,不斷刷新“綠色顏值”,提升“綠色氣質”。
采訪組:對黨中央確立的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以及對破解“化工圍江”難題的部署,你有什么樣的感悟和體會?
羅凌宇:我生活在江邊,對長江的生態改善感受很深:企業搬遷后,水質更好了;濕地恢復治理后,長江沿岸的環境更優了;禁漁之后,魚類數量持續增加。這些改變都離不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實施和“化工圍江”難題的破解。習近平總書記站得高、看得遠。早在2016年,總書記就指出,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湖南石化己內酰胺項目搬遷,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守護好一江碧水”重要指示精神,著力破解“化工圍江”“化工圍城”難題的重要舉措。在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的過程中,我們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感悟。
抓生態環境保護是否會影響企業的發展?湖南石化己內酰胺項目搬遷的實踐證明,保護和發展可以相得益彰。企業必須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只有走綠色發展之路,企業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
湖南石化己內酰胺搬遷升級項目廠區干凈整潔。(圖/彭展)
采訪組:對于解決“化工圍江”這一問題,你有哪些建議或經驗可以分享?羅凌宇:作為長江經濟帶大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后第一個實施搬遷的大型化工項目,湖南石化己內酰胺項目搬遷為沿江城市破解“化工圍江”難題積累了一些經驗。湖南石化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始終牢記央企的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項目建設過程中,各參建單位堅持“一家人、一條心、一個目標、一股勁”。數萬名建設者克服疫情、極端天氣等帶來的不利影響,充分發揮中國石化“大兵團作戰”優勢,全力推進項目安全優質建成投產。堅持搬遷和轉型升級同步進行。借助產業鏈整體搬遷的契機,我們努力實現搬遷、混改、擴能、延鏈一體化建設。通過對己內酰胺產業鏈進行升級,新廠區占地面積只有老廠區的約2/3,產能卻實現了倍增。
依靠科技力量,不斷推動產品創新是企業發展的路徑和方向。傳統產業要升級換代、轉型發展,產品從“大路貨”走向中高端,都離不開創新。拼規模的粗放式發展沒有出路。轉型升級,前提要擁有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湖南石化注重科技攻關,圍繞企業實際和市場需求搞科研。通過改革,湖南石化形成產銷研一體化的創新體系,提升了企業競爭力。
“我們始終牢記囑托,大力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使岳陽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景更美”
采訪對象:湖南省岳陽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摯
采訪組:2018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岳陽市君山華龍碼頭,察看非法砂石碼頭取締及整治復綠、濕地修復情況。請談談華龍碼頭從砂石碼頭到生態公園的轉變過程。李摯: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座談會召開前一天,總書記來到華龍碼頭,察看非法砂石碼頭取締及整治復綠、濕地修復情況。華龍碼頭地處長江干流河灘,原名林角佬砂石碼頭,始建于2002年,占地50畝。華龍碼頭的整治始于2017年。這一年,華龍碼頭被列入長江經濟帶非法碼頭整治范圍。在整治過程中,岳陽市拆除、清理碼頭內所有設施、設備,對裸露土地進行生態修復,復綠面積達3.3萬平方米。治理之前,華龍碼頭砂石年吞吐量達40多萬噸,日夜作業、噪聲隆隆,岸邊砂礫成堆、塵土飛揚。
經過整治,華龍碼頭現在綠草茵茵,水清岸綠,生機勃勃。因江豚頻繁出現在這段江面上,君山區給華龍碼頭起了個美麗的新名字——江豚灣,并將其建設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
采訪組:石油化工產業是岳陽市第一主導產業。請談談岳陽市是如何破解“化工圍江”困局、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共進的。李摯:為破解“化工圍江”困局,岳陽堅持“生產”為“生態”讓路,鐵腕推進化工企業關搬轉改。針對全市沿江一公里范圍內的35家存量化工企業,岳陽堅持分類施策:對16家產品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的生產企業予以關閉退出;19家市場前景好、產品技術含量高的生產企業搬遷進入合規化工園區。此外,長江沿線新增化工企業一律向綠色化工高新區集中。作為破解“化工圍江”的示范樣本,有著31年發展歷史的巴陵石化己內酰胺項目,從市中心城區整體搬入岳陽綠色化工高新區,項目總投資153億元。項目產能由30萬噸/年提升至60萬噸/年,項目用地從4066畝縮減至2650畝,節約生產用水73%,COD排放降低67%,可拉動下游產業鏈產值1000億元,有力推動岳陽成為中部地區重要的化工材料集聚地。岳陽一方面大力淘汰落后產能,一方面大力實施“騰籠換鳥”。支持企業向高端精細化工、新材料方向發展,推動遷建企業“進新園”“入新鏈”“獲新生”。位于長江邊的岳陽臨湘工業園22家化工企業關停搬遷后,重新高標準規劃建設了綠色精細化工產業園,承接退出搬遷的沿江化工企業,10個搬遷項目竣工投產后,年產值、年稅收分別較搬遷之前增長128%、500%。
在破解“化工圍江”困局的同時,岳陽始終堅持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共進,在破解“化工圍江”的陣痛中迎來“綠色蝶變”。近年來,“1+3+X”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石油化工、食品加工、裝備制造、現代物流、文體旅游等5條產業鏈年產值均突破千億元。其中,石化產業擁有規模以上石化工業企業266家,總產值突破1700億元,成為湖南省唯一過千億的石化產業集群。
采訪組: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長江湖南岳陽段考察,勉勵大家繼續做好長江保護和修復工作,守護好一江碧水。6年來,岳陽市堅定不移“守護好一江碧水”,書寫了一份怎樣的答卷?李摯:為守護好一江碧水,岳陽大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關停非法砂石碼頭155處,拆除和提質改造沿江碼頭泊位82個,完成長江岸線復綠2.9萬畝,候鳥、江豚、麋鹿成為岳陽的城市名片。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大力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使岳陽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景更美。通過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岳陽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由2018的89%提升到2023年的94%,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從82.2%上升至87.4%,PM2.5濃度下降20%。近年來,岳陽成功獲評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首批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和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為筑牢生態保護屏障,先后出臺《岳陽市城市規劃區山體水體保護條例》《岳陽市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岳陽市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等一系列生態環保類地方性法規,成立湖南省第一個環洞庭湖環境資源法庭和東洞庭湖生態環境資源檢察院。岳陽還積極引導市民自覺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動“河小青”、民間河長、志愿者等參與生態保護,與常德、益陽、長沙望城區共同構建“一江一湖四脈兩屏”洞庭湖區域生態保護與修復格局,與湖北咸寧、荊州等地聯手推進流域綜合治理,構建起共抓大保護的格局。通過統籌綠色轉型與示范創建,岳陽“金山銀山”的成色越來越足。通過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優化調整,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制造業綠色轉型、破局“化工圍江”賦能綠色發展、推進綠色發展示范經驗獲全國推介。例如,平江建立湖南省首個縣級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制度體系,君山濕地碳匯開發成為世界首個達到國際標準的淡水濕地修復項目,湘陰、平江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位于岳陽市岳陽樓區的王家河沿河風光帶水清岸綠景美。(圖/彭正陽)
如今,美好生態已成為岳陽人民觸手可及的“幸福指數”,“一江碧水”成為岳陽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6年來,全市GDP由2018年的3411.01億元增至2023年的4841.78億元,“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通道正加速打通。
采訪組: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岳陽市還有哪些難啃的“硬骨頭”?李摯:岳陽是北方地區大氣污染物入湘的第一站,也是湖南水系入江的最后一道關口,處于“風口浪尖”之地,水環境質量與環境空氣質量易受不利條件影響,中央和省級的各類環保督察涉岳問題還比較多。同時,岳陽綠色低碳轉型步伐不快,產業結構偏化、能源結構偏煤、運輸結構偏公的現狀沒有得到實質性改變,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在湖南省排名靠前。此外,生態治理能力亟待提高,企業主體責任落實還不夠到位,源頭嚴控、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機制還不夠健全,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多渠道資金扶持等財稅制度建設與人民群眾期盼還有較大差距。
采訪組:下一步,岳陽市在推進長江大保護方面有哪些具體目標和有力舉措?準備怎樣攻堅克難?李摯: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焦美麗岳陽建設,不斷鞏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堅持問題導向,岳陽將從嚴從實抓好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涉岳問題整改,把環境保護督察成果運用好、鞏固好。舉一反三,主動查找問題產生的根源,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從源頭上完善舉措、堵塞漏洞,確保各類環境問題整改銷號、清倉見底。在生態修復方面,繼續統籌治理與修復、岸上與岸下、城市與農村、一域與全域,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和長江“十年禁漁”,持續開展洞庭湖總磷污染控制與削減攻堅,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一江一湖四水”系統聯治,從而確保岳陽“氣質”更優良、“水質”更清澈、“土質”更純凈。下一步,我們更注重將產業轉型升級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嚴格實行負面清單限進、行政許可限排,做到既“抬高門檻”,又“壓低天花板”,堅決剔除污染環境的經濟“激素”,努力以環保、安全、質量標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生產生活的全過程、各方面,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岳陽市君山區舉辦馬拉松賽。(圖/李石里)
在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的同時,岳陽將探索大江大湖和傳統重化工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新模式,打造“守護好一江碧水”實踐基地和新時代紅色地標。
通過深化跨區域協同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岳陽將努力加快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通道,以高水平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對洞庭湖的生態保護情況非常熟悉,提出的生態問題非常專業,很關心基層的生態保護工作”
采訪對象: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湖南省林業局原黨組書記、局長胡長清
采訪組: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岳陽市君山區華龍碼頭調研。你當時向總書記介紹了相關情況,請你講講當時的情景。胡長清:那是2018年4月2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岳陽市君山華龍碼頭,察看非法砂石碼頭取締及整治復綠、濕地修復情況。當時,我負責向總書記介紹洞庭湖保護和治理的相關情況。在長江流域的所有湖泊中,洞庭湖保護區的面積是最大的,超過長江流域其他湖泊保護面積之和。可以說,湖南為長江大保護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和犧牲。在華龍碼頭,總書記仔細看了兩幅照片。前一幅污水橫流,分辨不出哪兒是砂石、哪兒是江岸;后一幅,蘆葦鋪綠,水清河晏,江豚騰躍。如果不是岸邊一根桅桿,根本看不出是同一個地方。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江邊的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監測站,工作人員想給總書記看看保護區的麋鹿,只見一頭壯碩的麋鹿正悠然吃草。聽說一群候鳥沒飛往北方,總書記笑著說,它們戀戀不舍。我印象最深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洞庭湖的生態保護情況非常熟悉,提出的生態問題非常專業,很關心基層的生態保護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生態保護非常重視。總書記說,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艱巨任務,也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當務之急是剎住無序開發,限制排污總量,依法從嚴從快打擊非法排污、非法采砂等破壞沿岸生態行為。絕不容許長江生態環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繼續惡化下去,一定要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里長江!
采訪組:在共抓長江大保護、開展有力生態修復之前,洞庭湖濕地遇到了怎樣的問題?湖南在洞庭湖濕地保護修復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樣的效果?胡長清:洞庭湖濕地面積68.67萬公頃,生態區位重要,生物多樣性豐富,是全球9條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之一,被譽為“長江之腎”。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首批認定的全球綠色保護地之一。洞庭湖區也是魚米之鄉,人口稠密。曾經,洞庭湖因無序采砂、非法砂石碼頭堆場建設、非法圍墾填埋侵占,違規畜禽養殖、圍網養殖投餌、投料、投藥,污染企業直排污染,以及矮圍建設水系阻隔等原因,導致濕地面積減少,景觀破碎,系統受損,功能下降。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長江湖南岳陽段考察,勉勵大家繼續做好長江保護和修復工作,守護好一江碧水。湖南林業系統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強化洞庭湖濕地生態保護。近年來,湖南省先后出臺《湖南省洞庭湖保護條例》《岳陽市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常德市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保護條例》《湖南益陽南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等,修訂《湖南省濕地保護條例》。目前,湖南省湖區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一園一法”“一區一法”已基本建立。同時,湖南省對洞庭湖濕地實施分級保護。目前,洞庭湖共建立4處國際重要濕地(東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毛里湖)、18處省級重要濕地、5處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2處、省級3處)和21處省級以上的濕地公園。今年,新申報的兩處國家重要濕地通過國家林草局現場審查。為抓好監管責任體系建設,湖南省將濕地資源保護管理情況等納入省級林長制考核體系。湖區3市均獨立設置了濕地保護管理科室,建立了市縣兩級洞庭湖保護工作協調聯動工作機制。近年來,洞庭湖保護聯合巡護執法體系日益健全,西洞庭湖綜合執法體制改革獲中央深改辦宣傳推介。在強化監督管護方面,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綠盾”行動、“洞庭清波”、自然保護地全面監督等嚴厲打擊破壞濕地的違法行為。在濕地修復方面,湖南省注重抓好體系建設。有序推進《“十四五”濕地保護修復專項規劃》實施,積極爭資引項,大力開展濕地保護修復。“十四五”以來,湖南累計投入省級以上資金7.57億元,實施濕地保護修復項目70個,修復面積1.56萬公頃,生態效益補償面積8.36萬公頃。
目前,洞庭湖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逐步恢復,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2023年,洞庭湖越冬候鳥數量達38.18萬只,創歷史最高,白鶴、黑鸛、白鸛、中華秋沙鴨等一級保護鳥類數量明顯增加;洞庭湖麋鹿增至289頭,形成了國內最年輕、最具發展潛力的穩定亞群。
岳陽三江口東洞庭湖(圖/許理偉)
采訪組:近年來,洞庭湖綜合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你認為當前洞庭湖保護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湖南省林業部門是怎樣應對這些挑戰的?
胡長清:現在洞庭湖濕地生態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可以從“點”“線”“面”3個層次來看。從點上來看,侵占破壞濕地現象仍然存在。部分地區盲目追求經濟增長,沒有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保護和發展的關系,隨意侵占、破壞濕地的現象仍時有發生。例如,將濕地變為耕地或城市用地,在濕地采砂挖砂,不僅破壞了濕地生態環境,也影響了野生動植物保護。從線上來看,穩定的植被群落結構帶仍然不優。濕地植被具有隨著高程自然演替的顯著特點,從高向低依次形成森林沼澤、灌叢沼澤、挺水植被、沉水植被、浮葉植被的植被帶。然而,洞庭湖主要優勢濕地植物為蘆葦(男荻)、苔草等,沉水植被不足,嚴重制約了越冬候鳥食源供給。從面上來看,濕地保護修復任務仍然艱巨。由于河流泥沙淤積造成水域空間大幅減少,濕地洲灘化、碎片化趨勢明顯,水源涵養不足,濕地面積萎縮退化。同時,大型水利工程的實施影響自然水文過程,特別是洞庭湖枯水周期延長,旱澇急轉,濕地生態系統受損嚴重,急需開展深度生態修復。針對這些問題,湖南省委、省政府把洞庭湖綜合治理擺在壓倒性的突出位置,聚焦洞庭湖濕地洲灘化碎片化、水源涵養下降、濕地面積萎縮的問題,抓住濕地生態系統整體性保護的根本,堅持山水林草湖沙系統治理,協調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關系,統籌推進“一湖四水”協同治理。截至目前,湖南完成退耕還林還濕面積3.85萬畝,建設小微濕地保護與試點138處,構筑長江南岸湖南段生態涵養林163公里,退養畜禽養殖場361萬平方米,清理河湖岸線垃圾4613公頃,排查整治企業2860家,修復濕地面積362萬畝。
夕陽映襯下的岳陽樓勝景(圖/彭正陽)
采訪組:你曾提出,要著眼長江經濟帶全局統籌推進洞庭湖流域治理。在你看來,洞庭湖生態改善對提升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質量有何重要意義?怎樣進一步推進洞庭湖生態保護修復?胡長清:滔滔長江水,浩浩洞庭湖,二者唇齒相依。洞庭湖濕地因其較大的面積體量、獨特的生態價值、豐富的物種資源,對長江經濟帶建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修復洞庭湖濕地生態,本質上就是在修復長江流域生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推進洞庭湖濕地生態修復,努力構建大保護格局,從源頭上“守護好一江碧水”,需要堅持“四種思維”。一是堅持系統思維,全方位完善法規制度體系。洞庭湖的治理涉及方方面面,既涉及生態、林業,又涉及經濟、生態、文化、交通、水利等。協調各方力量,需要堅持系統思維,全方位完善法規制度體系,從而避免出現合成謬誤。在完善濕地保護法治體系方面,要鞏固提升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一區一法”“一園一法”建設成果,加快出臺“一條例、一辦法、一規劃”(《湖南省濕地保護條例》《湖南省濕地生態補償辦法》《“十五五”湖南省洞庭湖濕地保護專項規劃》)。二是堅持底線思維,全范圍開展依法整改整治。推進洞庭湖生態保護修復,要突出做好中央環保督察、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洞庭清波”等披露問題整改,嚴厲打擊破壞濕地違法違規行為。做好這些工作,除了指導基層配齊配強人員力量、強化基層賦權賦能外,還可借鑒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經驗,逐步推廣到東、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三是堅持科學思維,全流域實施濕地保護修復。濕地保護修復必須尊重科學和專業。例如,解決洞庭湖頻頻干旱見底的問題,就要留住水源,科學的解決辦法是在湖中建庫。洞庭湖濕地的保護和修復,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科學精準識別生態問題,有序實施濕地保護恢復各類項目,從而不斷鞏固、擴大濕地保護修復成果成效。同時,要堅持全流域提質濕地生態系統,完善濕地分級體系,發布重要濕地名錄。四是堅持精準思維,全體系抓好濕地科普宣教。濕地保護,離不開全社會的參與,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可借助世界濕地日、洞庭湖國際觀鳥節等主題節日,依托林閣老宣教點、“守護好一江碧水”展陳館、洞庭湖博物館等平臺,廣泛開展濕地保護宣傳,努力打造線下線上全矩陣、室內室外全場景、大屏小屏全覆蓋的立體宣傳體系。
原文刊載于2024年第25期《民生周刊》雜志
原標題:《習近平與美麗中國建設丨“一定要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里長江”——湖南省干部群眾訪談錄》
記者 | 劉毅 顏珂 陳文波 鄭智維 劉燁燁 朱浩銓
視頻 | 朱浩銓
編輯 | 姜玉函
責編 | 李雪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體部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