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外貿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根據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數據,今年1—10月,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額為2639.0億美元。其中,出口826.6億美元,同比增加2.8%;進口1812.4億美元,同比減少6.7%;貿易逆差985.8億美元,同比減少13.5%。
為進一步穩定外貿增長,促進縣域經濟與國際貿易的深度融合,商務部于近期發布《關于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其中聚焦擴大特色農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推動邊民互市貿易創新發展等與縣域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內容。
業界認為,隨著全球貿易格局的持續演變與深化,縣域外貿的崛起不僅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活力,更深刻改變著全球特色產業的貿易版圖,彰顯出中國縣域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的新局面。
縣域經濟發展的外貿力量
12月上旬,來自孟加拉國的汽車零配件進口商米哈祖爾剛在浙江省玉環市與一家汽車零配件工廠簽訂完進口合同,隨即轉赴上海參加法蘭克福汽配展會,了解更多汽車零配件自主品牌和精加工企業情況。米哈祖爾主要關注我國縣級區域的工廠,在他看來,這些主體雖然規模不大,卻具有一些獨特的優勢。
“比如生產成本相對較低、靈活性高、能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等。”米哈祖爾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自去年起,他常來中國考察。剛開始,米哈祖爾多在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的汽配貿易中心尋找合作伙伴。后來,他看到了中國縣域經濟蓬勃發展的面貌以及政府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大力扶持,便逐漸將考察和合作重心轉移到縣級區域。
米哈祖爾已從貿易伙伴口中了解到《政策措施》的相關信息。“新政策不僅有益于中國企業,對海外企業也是利好多多。借助中國外貿政策,我們能與更多優秀的汽車零配件制造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他說。
把目光轉向我國內陸地區。近日,一輛輛滿載優質馬鈴薯的貨車從山東省滕州市大塢鎮出發,經公路冷鏈運輸線直達韓國。大塢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黃道麗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這是大塢鎮農業產業化企業首次實現馬鈴薯自主出口韓國。
大塢鎮馬鈴薯出口的突破,是滕州市推動馬鈴薯外貿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除了關注亞洲市場,此前滕州市制定了《“滕州馬鈴薯”中歐地理標志保護與合作協定質量技術規范》,在馬鈴薯外貿市場拔得“制標”頭籌。“滕州馬鈴薯”也因此被列入中歐地理標志保護與合作協定,獲得歐盟保護,有權使用歐盟官方標志。
從國家層面的宏觀指導到地方政府的具體實踐,外貿作為驅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體現出諸多特征。中國周刊中周縣域經濟研究院秘書長畢磊數年調研了多個外貿強縣,他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從經濟角度看,縣域特色產業的海外銷售不僅充實了政府的外匯儲備,還有效激發了產業鏈活力,為縣域經濟總量的攀升注入強勁動力。從就業角度看,縣域特色產業的出口貿易為當地居民開辟多元化的就業渠道,吸納大量季節性勞動力,帶起外出務工人員“歸根”潮流,緩解城鄉就業結構不平衡等問題,激發本地消費市場新活力。從品牌角度看,借助特色產業的海外之旅,縣域品牌得以在全球舞臺亮相,有利于提升自身國際知名度,開拓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邊民互市促進綜合發展
綏芬河市是黑龍江省最大的對俄口岸縣級市。2018年,該市啟動中俄邊民互貿大集,此后中俄邊民定期在指定區域進行自由交易。
特色邊貿模式顯著帶動綏芬河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提升。黑龍江省政府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綏芬河實現外貿成交額237.7億元,同比增長28.2%,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重回全省前10,排名第4位,晉升41位。
黑龍江省青年企業家協會黨支部副書記、哈爾濱市對俄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孫浩亮曾多次往返黑河、綏芬河,以及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等邊境城市。在綏芬河中俄邊民互貿大集,中國商人用俄語銷售餐具、服飾,俄羅斯商人用漢語叫賣美食、工藝品等場面,都給孫浩亮留下了深刻印象。
“邊貿活動除助力提升綏芬河市的貿易稅收外,還促進多種業態協調發展。”孫浩亮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說,中俄邊民“聯袂演出”優化了商品結構,契合市場多元化訴求;提升物流企業業務量,推動倉庫等物流設施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擴建。此外,中俄商人、游客不斷涌入,使綏芬河市的酒店入住率顯著提升,并推動了酒店設施與規模不斷升級。
除了綏芬河市,我國知名度較高的邊貿縣級市還有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等。
這些縣級市在推動邊貿發展方面還需要注意哪些環節?孫浩亮認為,主要是優化環境、促進產業與文化融合。“具體而言,要激發市場活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簡化貿易手續,提升通關效率;注重邊貿與本地產業協同發展,推動物流、餐飲、住宿等產業鏈的形成;加強文化交流,為邊貿營造友好氛圍,助力貿易長期穩定發展。”他說。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副研究員盧福永建議,相關縣市的邊民互市選址要合理合規,嚴格執行海關監管;簡化貿易手續,提高通關便利及金融服務水平;落實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提升邊民互市的貿易效率。企業則應加強市場化創新和技術能力,開展跨境電商服務,謀劃延展邊民互市產業鏈,創新貿易模式。
政策引領提升外貿優勢
近年來,我國傳統農貿領域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不斷擴大的貿易壁壘。在此背景下,各級政府不斷強化政策措施,眾多企業持續提升自身競爭力,以更好地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
盧福永認為,近期出臺的《政策措施》,為穩定外貿增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心劑。“未來外貿的發展方向,如國際貿易競爭力的提升,將更加依賴技術創新、綠色環保標準、數字信息治理、優質服務、國際規則制定等綜合能力。而對于我國縣域經濟體而言,鞏固和提升特色產業的國際貿易優勢,更要‘內外兼修’。”盧福永分析說。
此外,盧福永表示,國家管理部門要堅持服務監管兩手抓,以優化服務促進企業和行業自律;加強宣傳推廣,提高監管政策的透明度和穩定性;加強信用管理和信息披露能力,穩步擴大準入范圍,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發揮多部門協同治理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措施》重點提到修訂發布《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這對提升企業的引進吸收再創新能力、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迭代升級,以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均起著引領作用。”盧福永說。
畢磊認為,國家及地方促進縣域特色產業外貿發展可從三方面著手:首先是制定稅收優惠政策,減免特色產業出口企業的關稅、增值稅等相關稅費,減輕企業負擔,提升企業出口產品的積極性;其次是加強對農產品生產過程的監督,確保農產品符合國際質量標準和進口國的要求;最后是加大對交通、物流設施的投入,改善縣域內的交通條件,建立高效的冷鏈物流體系。
《中國城市報》(2024年12月16日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