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使用大模型頻率高嗎?如果說前兩年,大模型對你而言還只是一個陌生概念,那么到了此刻,它或許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與工作之中。
追溯大模型這個詞的“出圈”,需將時間倒回至2022年11月底ChatGPT的發布,其一經問世,便在科技領域掀起驚濤駭浪。國內大模型也是自那時起開始嶄露頭角。
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大模型領域風起云涌,成為人工智能企業、相關廠商以及社會各界熱議的熱門話題。
本期,中國城市報記者盤點一年來大模型產生的變化,并通過相關采訪分析,探討接下來大模型又將如何影響和改變你我的生活。
從技術突破到多領域應用
什么是大模型?
“模型即算法,大模型則是由多個算法組成,通過海量數據的訓練和調參來實現預期效果。”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此前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簡單來說,大模型就如同一個“超級大腦”,它通過學習并記憶大量信息,能夠理解并解答各類問題。這個 “大腦” 越大,所能處理的問題就越復雜,給出的答案也就越準確。
中國城市報記者了解到,大模型的火爆主要得益于算法和算力的突破,使得其在不同領域的應用不斷涌現出突破性成果,并開始探索商業化的可行性。
“在傳統AI時代,一個場景對應一個模型,存在模型參數量小、泛化性差、模型維護困難以及行業人才短缺等問題。”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高級副總裁孫連才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而在過去10年里,AI算法的算力需求提升了40萬倍,模型復雜度持續提高。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與以往常提及的大數據和云計算不同,大模型更注重通過訓練和學習海量數據以獲得更準確的結果和智能決策,而云計算主要聚焦于計算能力的提供和大數據的存儲。
大模型剛出現時,許多人懷疑它不過是短暫的熱潮。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展現出的強大影響力和持續發展的態勢已逐漸清晰。
科技領域愛好者張先生向中國城市報記者表示,大模型已不斷深入各個領域。例如在醫療行業,它可以輔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制定治療方案;在教育領域,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建議和作業輔導;在金融領域,可用于風險評估和投資決策。
在今年4月召開的中關村論壇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零一萬物CEO李開復表示:“兩年前,AI大模型的水平大概能達到普通人的水準,也就是在100個問題中能夠答對34個。經過兩年的發展,如今最好的大模型可以答對90%的問題。可以想象,再過兩年,AI大模型將有巨大的發展機會。”
產業格局呈現馬太效應
去年年末,中國城市報記者在采訪幾家頭部科技企業關于大模型的投入情況時,這些企業都提到未來的發力方向是以應用為核心,致力于實現生態繁榮的愿景。
回顧過去這一年,大模型行業技術和產品頻頻迭代,從語言大模型到文生視頻大模型,再到3D生成大模型,幾乎每隔幾個月便會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大模型出現。
今年8月底至9月,國產視頻生成大模型迎來新一輪爆發。MiniMax正式發布視頻模型video-01,阿里云在云棲大會上發布通義萬相全新視頻生成模型,美圖公司宣布奇想大模型(MiracleVision)完成視頻生成能力的升級。
12月初,騰訊混元大模型正式上線視頻生成能力。目前生成的視頻支持中英文雙語輸入、多種視頻尺寸以及多種視頻清晰度。另一邊,有消息稱,月之暗面旗下的Kimi正在內測AI視頻生成功能“Kimi 創作空間”,可通過12種預設風格模板和自定義創作功能,為用戶制作個性化音樂視頻。
12月18日,在“2024火山引擎FORCE原動力大會?冬”上,火山引擎帶來豆包大模型家族全新升級。在大會上,豆包發布了視覺理解模型,具備更強的內容識別、理解和推理以及視覺描述等能力。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24年,大模型行業在技術層面,展現出強大的推理能力和多模態生成能力,推動了智力即服務(IQaaS)模式的興起;同時,AI 硬件市場也實現了快速增長,為大模型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在應用方面,大模型已廣泛應用于電商、影視、傳媒等多個領域,并開始在工業、醫療、金融等行業發揮重要作用,展現出對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巨大潛力。
有業內人士分析,經過“百模大戰”,基礎大模型已經“去蕪存菁”,只有約10%的具有市場活力、用戶活躍度高的大模型脫穎而出,進入到了“決賽圈”。
對此,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表示認同:“國內外的大模型產業格局均呈現出鮮明的馬太效應,頭部企業和創新企業成為主要競爭者。”
商業化落地加速
大模型的研發和運營成本一直都是天文數字。從前期的海量數據采集、清洗與標注,到中期的模型架構設計、復雜的算法研發,再到后期的大規模訓練與優化,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巨額資金。
據媒體報道,OpenAI今年運營總成本可能達到85億美元。其中,推理和訓練成本分別高達40億和30億美元。然而,OpenAI全年收入預估可能在35億美元到45億美元之間,遠低于運營成本。
為了抓住人工智能的發展機遇,國內科技巨頭也持續投入“真金白銀”。但一個顯著的變化是,如果說2023年各家科技企業都在專注于打磨模型參數、提升模型性能、角逐榜單排名等方面,那么到了2024年,越來越多的企業變得更加務實,開始更加關注落地場景和商業化。
有分析認為,隨著大模型C端應用的持續落地,部分企業并非直接通過大模型收費方式實現商業變現,而是將通過側面驅動行業換機潮來實現商業閉環。
袁帥研判,接下來,大模型或將在游戲、工業制造、人機交互等領域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并形成較為成熟的商業模式。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表示,從近期來看,大模型已在日常辦公、文本創作、圖像視頻生成等領域展現出較大的發展潛力和應用價值。從中長期看,大模型將與制造、生物醫藥、能源、交通等實體經濟領域深度融合,不斷提升創新效率、拓展應用領域、提高生產效能,成為各行業轉型升級的基礎賦能工具,帶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創新進步。
“大模型或將進一步影響和改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袁帥舉例表示,通過優化端側模型,移動設備上的AI應用將變得更加高效和智能;多模態大模型將賦予機器情感價值,打開人機陪伴市場;同時,大模型還有望在醫療、教育等領域發揮更大作用,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智能化的服務。這些變化將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和豐富。
《中國城市報》(2024年12月23日第06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