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持續加大對養老服務事業的投入力度,完善養老服務設施,提升養老服務水平,構建起“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家門口”享受到高質量養老服務。圖為12月19日,撫州市南豐縣洽灣鎮黃家村居家養老服務站內,志愿者和老人們開心地包餃子。
人民圖片
推進中國式養老事業、發展銀發經濟,事關國家發展全局和億萬人民福祉。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中國式養老事業 服務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支持不同人群養老金融需求、拓寬銀發經濟融資渠道、健全金融保障體系、夯實金融服務基礎、構建長效機制5方面提出16項重點舉措,明確養老金融發展“規劃圖”,推動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
如何滿足老年群體日益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如何推動金融機構在個人養老金、養老產業金融等領域的創新發展?中國城市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界定養老金融內涵與外延
養老金融是去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等“五篇金融大文章”之一。
《意見》指出,養老金融是綜合運用信貸、保險、債券、股權、理財等金融工具,滿足社會成員的多樣化養老需求,服務銀發經濟發展的一系列金融活動總和,包括養老金管理、銀發經濟融資與風險管理、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及老年群體金融權益保障等。
“《意見》首次明確界定養老金融的內涵和外延,明確2028年和2035年養老金融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對于金融機構更好發展養老金融、服務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
發展養老金融是促進中國特色金融和養老事業高質量發展良性循環的關鍵著力點。近年來,在《關于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等政策措施的引導下,我國養老金融發展初見成效,呈現全方位、縱深化發展態勢。
當前,養老金融市場迎來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各商業銀行積極布局,支持養老保障體系建設。
中信銀行黨委副書記、執行董事、行長劉成指出,養老金融服務全客群、新產業,為商業銀行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增量空間。養老金融包括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養老產業金融三大領域。其中,養老金金融在滿足個人養老儲備需求的同時,可為資本市場匯聚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也有助于商業銀行更好地管理資產負債期限結構。
不同階段、不同人群的養老金融需求各不相同,需要精準匹配金融產品和服務。其中,養老服務金融涵蓋了“Z世代”“中生代”“銀發代”三個年齡段的人群,為商業銀行向全量客戶經營轉型創造了條件。《意見》也指出,要聚焦不同老齡群體提供多樣化養老金融服務,支持備老群體做好養老資金儲備和財富規劃等。
養老產業金融則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體現,同時養老產業對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新質生產力的培育不可或缺,也將孕育一批新興產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為商業銀行投融資業務創造新需求、新可能。
銀行如何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劉成認為,要重視頂層設計,養老金融跨周期經營、跨部門協作、跨產品配置、跨渠道服務,需要建立頂層橫向聯系機制,提供組織保障。要保持戰略定力,發展養老金融需秉持長期主義,要持續推進“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落地,加強居民養老意識培育。
推動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實施
作為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設計,個人養老金是政府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意見》強調,要大力發展養老保險一、二、三支柱,并要求在全國全面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逐步豐富個人養老金賬戶可投資品類,落實好相關稅收政策。
個人養老金是指個人自愿在特定賬戶存一筆錢,每年不超過12000元,在享受稅收優惠的同時,還可通過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收益。
經過兩年試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五部門不久前發布《關于全面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自12月15日起,將個人養老金制度從36個先行試點城市(地區)推開至全國。受訪專家普遍認為,就目前階段來看,個人養老金制度擴容正當其時,盡快完善作為“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制度,直接關系養老保障體系的平穩健康發展。
“先行工作的順利推進,使得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及職業年金外的‘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真正‘立’起來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董克用指出,此次全面推行讓個人養老金制度發展邁出重要一步。
截至今年11月末,個人養老金制度已吸引7279萬人開戶參加。“在當前經濟形勢下,7000多萬人的覆蓋面達到了預期效果。”信安金融集團中國區首席養老金融專家孫博說,個人養老金制度對老百姓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增加了養老儲備選擇,更是一次養老金體系的知識普及,相關理念正被越來越多的群眾認可。
“《通知》對之前試點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回應,如領取方式、條件變更,以及通過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線上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時取消‘錄音錄像’等,對市場的引導作用很強。”孫博表示。
隨著制度的全面推開,進一步提高收益是推動大家從多開戶到多繳存、愿投資的關鍵。
在現有理財產品、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四大類金融產品的基礎上,《通知》明確,將國債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范圍,將特定養老儲蓄、指數基金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推動更多養老理財產品納入產品范圍。同時,鼓勵金融機構研發符合個人養老金特點的產品,提高制度吸引力。
“此次將權益類指數基金納入個人養老金投資產品目錄,進一步拓寬了個人養老金的可投品種,形成了豐富且有差異化的產品貨架,提升了個人養老金業務的吸引力。”證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按照《通知》要求,證監會12月12日已將首批85只權益類指數基金納入個人養老金投資產品目錄。根據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數據,截至目前,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增加至942只,其中儲蓄產品466只、基金產品285只、保險產品165只、理財產品26只。
證監會表示,下一步將強化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業務監管,督促公募基金管理人持續提升管理和服務能力,更好支持個人養老金高質量發展。
強化養老產業融資支持
養老產業金融作為支持養老市場的重要載體,依托多元化金融工具和投融資服務,為養老行業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然而,目前我國養老產業金融尚處于發展初期,面臨微利經營、投資額度大、回收周期長等挑戰,增加了金融機構的進入難度。
中國銀行研究院中國金融團隊指出,我國養老產業前期投入高、回報周期長且尚未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加大了金融機構潛在風險。此外,不少養老產業項目存在回報低、成本收入難以平衡的問題。
正是基于養老產業的一系列痛點,金融機構需多舉措加大信貸資金供給,全方位提升養老產業融資質效。《意見》指出,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深入分析養老服務發展趨勢和銀發經濟經營業態,創新融資服務模式,加大對老年用品和服務供給、養老基礎設施建設和適老化改造、智能助老設備設計研發等信貸支持。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認為,養老產業對資金需求巨大,發展養老產業離不開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今年以來,多部門出臺若干文件和舉措,支持金融機構以多種形式創新推出養老服務項目貸款、經營貸款等新產品,為養老產業提供資金。
《意見》也指出,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結合自身職能定位,制定專項養老信貸政策,在資源配置、授信審批、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績效考核等方面給予傾斜。
前述金融團隊認為,可以適當延長建設周期長、現金流穩定的養老項目投融資期限,采取靈活的抵質押形式,明確金融資本服務養老產業的發展目標和具體指標,以多元化的投融資工具推動養老產業健康發展。
《中國城市報》(2024年12月23日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