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深夜,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回應市場關切,表示將依法平穩推進退市監管,維護市場平穩運行,亮明最新態度。
今年4月,“史上最嚴”退市新規落地。截至目前,今年A股已有52家上市公司實施退市,數量為歷年新高。專業人士表示,隨著“有進有出”的市場逐漸走向成熟,優勝劣汰機制的作用日益明顯。
面值退市占比七成以上
1月16日,老牌風電企業*ST華儀摘牌退市,成為今年A股退市第一股。步其后塵,昔日千億房企*ST泛海、“鞋王”ST貴人也相繼黯然離場。10月17日,上市25年的老牌客車企業*ST亞星主動退市,成為最新一家揮別A股的上市公司。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3日,2024年A股已有52家企業退市。這一數字已超過2023年全年的47家,數量為歷年來最高。梳理今年的退市企業名單發現,有不少是當年的明星上市公司,為很多人熟知。
今年4月,證監會發布《關于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被市場稱為“史上最嚴”退市新規。其中明確,嚴格強制退市標準,拓寬多元退出渠道,加大對“僵尸空殼”和“害群之馬”出清力度。
新規設置財務類、規范類、重大違法類、交易類四類退市情形。在目前52家退市企業里,有40家屬于“股價低于面值”的交易類退市,即股票收盤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1元面值,占比近77%。
面值退市成為退市主流,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背后的原因是多重的,包括市場價值評估不良、流動性不足和投資者信心缺失。股價是對上市公司內在價值的一種反映。當一家公司基本面出現問題時,如盈利能力下降、債務負擔加重或行業競爭加劇等,其股價往往會受到負面影響而下跌至面值以下。如果股民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感到擔憂,可能會選擇拋售所持股份以規避潛在損失,進而造成股價進一步下挫。
新規加速凈化市場環境
退市曾是A股的“頑疾”。市場“只進不出”,每年退市企業數量僅為個位數。但近年來,這一狀況已在明顯改善。回顧今年,A股退市企業數量創歷年最高。田利輝表示,這反映出中國資本市場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數據傳遞出監管力度加大、市場機制優化和投資者保護意識增強的三大信號。
退市強監管正在加速凈化市場環境。顯而易見,退市不僅有助于清除那些不再符合上市條件的公司,還能有效防止“僵尸企業”占用寶貴的市場資源。那些不滿足持續經營能力和信息披露要求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局,這有助于保持市場的健康活力和資源配置效率。
同時,這也讓市場參與者意識到,只有真正具備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企業,才能在市場上立足,而那些長期虧損或存在重大違規行為的公司,將難以繼續維持其上市地位。
“退市制度改革深化,正讓市場對低質量資產的認知逐漸清晰。”田利輝認為,由此帶來的新變化是,市場對“炒小、炒差、炒殼”的態度顯著轉變,而績優股逐漸獲得資金的更多青睞。股民會更加謹慎地對待那些基本面薄弱、缺乏成長性的標的,從而加速它們被邊緣化的進程。
退市監管將依法平穩推進
退市關乎投資者的利益,牽動著市場神經。今年4月、6月,證監會就曾兩度通過答記者問回應市場關切的退市問題。近日網上流傳36家公司將被退市等報道,引發市場熱議。當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王利再度發聲,對退市問題予以澄清。
退市新規對四類退市情形分別明確了公開透明可預期的具體標準,今年上半年修訂時也已經分類設置了過渡期。王利表示,上市公司股票是否可能被退市或者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需要綜合公司具體情況作出研判分析,僅憑是否被監管問詢、業績下滑等個別財務指標進行簡單對照既不符合退市規則,也容易誤導投資者。
比如,對財務類退市指標、內控非標審計意見退市指標,退市新規均以2024年度作為首個起算年度。設置緩沖期正是為了穩定市場預期。
證監會方面介紹,相關媒體報道將會退市的36家退市風險警示(*ST)公司,有不少正在或者已通過改善經營、并購重組、破產重整等方式化解退市風險。相關媒體報道的66家可能在2024年年報披露后被實施*ST的公司,并不意味著都會退市,這些公司還有一年的時間可以改善經營、提高質量,化解退市風險。
ST是指其他風險警示,與*ST不同,主要是為了提示投資者關注公司規范運作、生產經營等方面的風險,王利表示,公司并不會因此直接退市,整改合格后就可以申請撤銷ST。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