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舉辦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專題培訓班。
吳忠市委組織部供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網格是社區治理的最小單元,是社會治理精細化、精準化的重要載體,是直接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前沿。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嚴格落實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有關部署要求,堅持把網格化治理貫穿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全過程,探索出一條“黨建+網格”的基層治理創新之路,構建形成上下聯動、條塊結合、橫向共建、多方參與的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
組織覆蓋到網格
建起家門口“紅色堡壘”
嚴密的組織體系,是黨的優勢所在、力量所在,是確保黨組織工作部署得到貫徹落實的重要保證。吳忠市堅持網格塑形、黨建鑄魂,以黨的組織體系重構優化網格治理體系。
合理劃分網格。聚焦解決“網眼過大”問題,實施“網格精細治理”專項計劃,按照每個網格覆蓋300—500戶標準,調整劃分940個網格,市級全部統一編號賦碼,縣級財政每年為每個網格保障1萬元工作經費,結合獨棟散戶、特殊群體管理實際,探索設置115個50—100戶“微網格”試點,做到全域覆蓋、不留空白,穩穩托住基層治理“底盤”。
嚴密組織體系。實施“小區支部建設”專項計劃,開展網格黨組織集中覆蓋行動,在符合組建條件的155個網格成立黨支部、548個網格成立黨小組,網格黨支部書記、黨小組組長全部由社區“兩委”和政治表現好、熱心社區建設的直管黨員擔任,推動黨建網和治理網“雙網合一”,“社區—網格—樓棟”三級組織體系不斷完善。
提升網格功能。深入推進“多網合一”,整合社區內黨建和政法綜治、民政、衛生健康等5類網格,實行網格事項準入動態調整機制,市級統一制定網格事項清單指導目錄,明確將宣傳動員、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等8項重點工作納入網格事項,由社區黨組織統籌協調、推動落實。打通融合15個信息平臺,推動網格化平臺數據互聯,10大類30多項網格統計表冊全部納入平臺形成電子表單,基礎數據實現一次采集、多方利用。
治理隊伍入網格
鍛造居民身邊“先鋒隊伍”
社區工作者是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骨干力量,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的社區工作者隊伍,是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重要保障。吳忠市圍繞選好人賦好能,形成每個網格配備1名網格員、X名協管員和公益員,動員樓棟長、業委會、物業人員、志愿者等N股力量多方參與的“1+X+N”網格治理隊伍。
專職更專。實施“專職力量育強”專項計劃,市、縣兩級黨委書記直接領辦解決社區工作者不足問題,及時啟動公開招聘工作,統一招聘514名社區工作者,每萬城鎮常住人口社區工作者配備數由11人增長到17人。推行專職網格員“定崗網格”,制定網格員日常管理辦法和考核考評機制,1014名社區網格員每日在網格中巡查,及時發現、上報和處置問題訴求,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難事不出街道(鄉鎮)”。
兼職更優。統籌社區警務人員、司法助理員、公益性崗位人員、政府購買服務人員等4類工作力量,“輪值制”定期走訪網格。推行樓棟(單元)長制度,廣泛吸納1.2萬余名離退休黨員干部、“兩代表一委員”、退役軍人、熱心居民群眾等熟悉網格情況的黨員群眾擔任樓棟長(單元長),引導動員214名外賣騎手兼職“流動網格員”,協助網格員開展網格矛盾糾紛調解、隱患排查等,確保各類問題在網格內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上報、第一時間處置。
包聯更實。全面推行市、縣領導班子成員聯系社區、街道(鄉鎮)班子成員聯系網格制度,下沉共同協調解決居民群眾訴求。全市1.7萬余名機關干部認真落實“雙報到雙服務”工作機制,通過深入網格提出1條合理化建議、認領1個“微心愿”、辦理1件實事、開展1次志愿服務的“四個一”活動,認領“微心愿”2977個,解決社區治理難題780件,辦理居民實事4900余件。所在單位黨組織還將在職黨員參與社區治理情況納入黨員年度考核、評先評優、提拔重用的考量內容,推動報到形成常態、取得實效。
作用發揮在網格
傾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網格集聚人員多、黨員多,居民矛盾多,訴求也多,居民群眾對物業服務、居住環境要求不一,需要動員更多力量,提供精準精細服務。吳忠市建立健全黨建引領下多方參與的協同共治機制,深入推進社區善治,積極打造多元共治的社區治理格局。
“組織引領”推進治理。發揮網格黨支部牽頭引領作用,堅持“居民事、居民議、居民定”,網格黨支部(黨小組)每月組織召開一次網格民情懇談會,搭建形成協商議事會,庭院議事會、小區板凳會等議事平臺,共同協商物業收費、環境整治、垃圾清運、車輛亂停等問題,引導居民群眾通過建立“紅色樓委會”“紅色院委會”“先鋒管家團”等方式開展小區自治,強化居民主人翁意識。調查中72.53%的居民表示參與過網格黨組織活動,越來越多的“麻煩事”經由居民群眾“自己提、自己議、自己做”得到了妥善和有效的解決。
“紅色物業”參與治理。開展“紅色物業”建設行動,推行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網格(小區)黨支部+紅色業委會+紅色物業企業”三方聯動小區治理模式,在13個小區開展業委會成員進入物業企業管理層試點,推動業委會與物業企業事前協商,基本實現了網格(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企業良性互動,協商解決環境衛生、鄰里糾紛等問題700余個,業委會不規范履職投訴量同比下降27%,物業管理力量成為了黨的群眾工作隊。
“聯合黨委”助力治理。深化社區“聯合黨委”工作機制,鞏固社區黨建、單位黨建、行業黨建互聯互動成果,延續完善機關單位包聯網格機制,安排300余個機關企事業單位直接包聯共建社區562個網格,通過簽訂共駐共建協議書,建立共治資源清單、治理需求清單和服務項目清單,實現黨建聯建、服務聯做、難題聯解,發揮部門職能優勢,每年幫助包聯網格協調解決1—2個突出問題,共協調解決居民反映的道路破損、小區綠化、物業糾紛等問題3000余件。
陣地建設進網格
前移布局便民“服務矩陣”
黨建陣地是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的直接載體,陣地延伸是服務理念變“大而化之”為“一站到底”的基礎保障。吳忠市加快推進“1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多個網格驛站”的“1+N”黨群服務矩陣建設,全面構建起“家門口”的黨群服務新格局。
盤活資源建起來。通過利用小區公共用房建一批、整合物業辦公場地建一批、盤活小區閑置房屋建一批“三個一批”辦法,建成153個網格服務驛站,城區內全部建成“15分鐘服務圈”。全面落實新建住宅小區每戶0.3平方米標準配建公共服務用房,新建住宅小區公共服務用房配建率達到100%,在交通便利、達到一定入住率的新建小區打造69個網格服務驛站。針對老舊小區服務陣地不足問題,社區黨組織主動協調利用小區物業中心、空置用房、廢舊車棚等,盤活閑置資源,合理布局網格活動陣地,84個網格服務驛站讓老舊小區居民也享受到了“家門口”的服務。
豐富功能實起來。聚焦實現網格服務驛站黨員教育、便民服務、居民活動等基本功能,明確網格服務驛站有固定場所、有規范標識、有基本制度、有服務設施、有工作人員“五有”標準。推行全程代辦和上門代辦服務,下沉失業登記、養老認證、低保申請、社保醫保等便民服務事項,部分事項居民群眾不再往返社區辦理,節省了大量時間。緊貼居民需求配備急救藥箱、便民熱水和共享雨具、充電寶等便民用品,統一購置議事桌、休閑椅等公共設施,推動網格服務驛站成為居民常去、愛去的休閑活動和議事溝通“微陣地”。
貼心服務暖起來。充分發揮網格服務驛站布局廣泛、位置合適、服務設施齊全等優勢,打造開放共享的“紅色暖心驛站”,153個網格服務驛站全部向快遞小哥、外賣送餐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開放,提供飲水、休憩、手機充電等服務,引導他們更好地在城市工作生活,更好地融入城市基層治理。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驛站內醒目位置公示黨員姓名、家庭住址,推動網格內黨員帶頭“亮身份、作承諾、當先鋒”。
《中國城市報》(2025年01月06日第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