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文科消亡成為一股全球性浪潮”的討論登上熱搜。據報道,2024年秋季,哈佛本科生學院取消了至少30門課程,涉及20多個系。無一例外,這些大多是文科專業。在2022年,哈佛只有7%的新生計劃主修人文學科。即便是哈佛大學,也不得不面對所謂“文科衰敗”后的世界。
由于文科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不理想、大學砍掉人文社會科學專業或者減少招生的情況,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存在,但這并不能就被認為是“文科衰敗”“文科無用”。大學縮減文科專業、培養規模,這是根據本身辦學定位、社會需求變化進行的正常辦學調整。在人工智能時代,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需要扭轉“分科”進行人才培養的思維,在基礎教育階段取消文理分科,在高等教育階段推進文理融合。
在我國,近年來也存在縮減文科專業的趨勢,但這也不能說“文科衰敗”。原因是,過去20年來,文科專業增加過多,不少文科專業沒有辦出特色。據統計,過去20年,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增加接近一倍。高等教育本科、高職(專科)學生招生規模從2002年的542.82萬人擴大到2021年的1001.32萬人。為擴大招生規模、辦學體量,不少高校選擇開辦一些辦學成本相對較低的人文社會科學專業,這不但導致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超過社會需求,而且影響這些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隨著高校大規模擴招,我國理工科畢業生人數的增長速度明顯低于文科,這導致本科階段理工科畢業生占總畢業生比例從1998年的67.1%下降到2019年的47.8%。而根據教育部每年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2017—2021年五年間,被撤銷數量最多的11個本科專業里,文科類專業占了7個。所以,與其說是“文科衰敗”,不如說是“文科回歸”。
其實,在當今社會,不應再強調文理分科,制造文理科對立。我國于2014年啟動的新高考改革,就明確提出要取消文理分科,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自由選擇學科進行文理搭配。也就是說,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國已經不存在文科生、理科生的概念,而現在還有文科、理科誰強誰弱的口水仗,表明文理分科的思維還存在。另外,進入互聯網時代和人工智能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單科性”的,而是更強調人才的綜合素質,如開發SORA,絕不是只依靠計算機人才,而是需要藝術、文學、商科等多學科人才團隊聯合攻關。
也就是說,不存在什么“文科衰敗”,而是文科與理科一樣,都需要與時俱進、創新升級。其中一個重要方向是文理融合,變為“新文科”“新理科”,如音樂與人工智能結合、語言學與計算機結合、新聞傳播與現代數字技術結合等。從這個意義上看,傳統的文科專業和課程確實逐漸沒了,但新的文理融合的專業和課程出現了。因此,我們也不能抱殘守缺。
而至于“文科無用”的觀念就更不值一駁了。缺乏質量保障、沒有特色的文科專業被撤并,是這些文科專業“不行”,而不是這一類文科專業都“不行”;教學內容陳舊、與時代脫節的文科課程不受歡迎,則是這類課程本就該被淘汰。學習人文社會科學,不是掌握知識,而是要培養人文素養,提升人文底蘊。而在任何時代,人文素養都是不可或缺的,人文底蘊對科技人才進行科技創新也極為重要。這也啟示我們的教育,要通過文理融合,培養既有科學精神又有人文底蘊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是知名教育學者)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