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著力解決社區工作力量薄弱、服務方式傳統低效等問題,甘肅省白銀市堅持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常態化推進“五治融合”,著力健全黨組織領導的網格化管理體系,推動基層治理服務事項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實現了居民訴求“一鍵即達”、基層難題“群策群答”的良好治理效果,促進了社區治理由唱“獨角戲”向共奏“交響樂”的快速轉變。
黨建領航
唱響城市基層治理“主旋律”
“三年來,我們累計選聘了33名社區工作者,他們學歷高、思維活躍、適應能力強,補充到社區網格后,極大緩解了社區網格工作力量不足的困境。”平川區電力路街道向陽社區黨委書記李萬琴表示,選聘社區工作者真正為基層解了燃眉之急。
白銀市著眼壯大城市基層治理骨干隊伍,堅持“補充、整合、優化”一體推進,制定《關于加強全市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通過“三個一批”方式,面向社會公開選聘630名35周歲以下、大專以上學歷的社區工作者,就地轉崗334名履職表現優異的社區黨組織成員、居民委員會成員,公開選拔253名基層項目人員,有效充實社區工作力量,在全省率先達到社區工作者“每萬城鎮常住人口配置不少于18人”的目標。構建社區工作者專業化、職業化薪酬體系,落實“五險一金”,對取得助理、中級與高級社會工作師等職業水平證書的,落實每月200元、500元、800元的職業津貼,對于在社區工作超過20年、30年且群眾認可度高的社區工作者,給予5000元、10000元不等的一次性特殊獎勵,最大限度保證隊伍穩定性和干事積極性。
開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提速增效行動,充分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軸心”作用,全市重新劃分網格2403個,成立社區網格黨支部2057個,共納入駐區企事業單位3026個,召開黨建聯席會議371次,確定共駐共建事項927個,已落實903個;跟進落實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到社區常態化“雙報到”制度,推動市、縣兩級駐區機關企事業單位1.63萬名黨員干部到聯系社區報到,累計開展志愿服務2.8萬余人次;動員956名社區工作者擔任“紅色網格員”,選拔721名“紅色網格員”擔任網格黨支部委員,以“紅色網格員”為先鋒,引導600多名外賣小哥、公益性崗位人員、餐飲店員工等兼任移動網格員,凝聚起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的“紅色動能”。
頭雁蓄能
激發全域創先爭優“新共鳴”
“這次培訓的授課內容緊貼社區工作實際,通俗易懂、干貨滿滿,為我們的工作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會寧縣楊崖集鎮佳旭社區黨支部書記王金龍在參加全市社區黨組織書記“崗位大練兵、能力大提升”活動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專題培訓班結業式上分享心得。
白銀市嚴格按照“市級重點培訓、縣區普遍培訓、街道(鄉鎮)兜底培訓”要求,推薦66名社區黨組織書記參加省級示范培訓班;組織93名社區黨組織書記進行重點培訓,對157名社區黨組織書記進行全員輪訓;街道(鄉鎮)對589名社區“兩委”委員進行兜底培訓,進一步提升了社區干部的專業化能力。扎實開展社區黨組織書記“崗位大練兵、能力大提升”活動,精選5名社區黨組織書記結合工作實際,區分不同主題講政策、談業務、說案例、亮實績、曬成果,深入開展研討交流,分享務實管用的經驗做法,并通過書記互評、逐人點評的方式,有效增強“練兵”實效。
落實基層干部分級培訓制度,組織66名鄉鎮黨委書記參加中央組織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農業農村部聯合舉辦的全國鄉鎮黨委書記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視頻培訓班;省級示范培訓班調訓基層黨員干部307人,市級舉辦專題培訓班3期,培訓鄉鎮(街道)黨委組織委員78人、村(社區)黨組織書記195人,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總隊長397人;鼓勵社區工作者積極參加職業水平考試,取得助理社會工作師以上職稱的社區工作者達到321人,隊伍專業化水平明顯提升。
部門聯動
彈出基層減負增效“最強音”
“白銀市統一制定了社區工作事項、證明事項、機制牌子、評比達標等6個清單,靖遠縣分別制定村級工作事項3個清單,明確7類禁入事項,我們開展工作有了基本準繩,繁雜事務比以前少了很多,服務群眾的精力和時間更多了。”靖遠縣烏蘭鎮靖樂社區黨支部書記趙旭華對此深有感觸。
2024年以來,白銀市堅持上下協同、部門聯動,著力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不斷健全基層減負長效機制,對街道審批服務執法事項運行情況進行評估梳理,指導各縣區建立健全街道“賦權目錄”,嚴格落實村(社區)工作事項準入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大力糾治掛牌亂象,專門印發通知明確社區組織掛牌的數量、名稱和式樣,指導社區嚴格按照規定要求,對陣地內外懸掛牌子開展清理規范,全市157個社區共清理規范牌子1042塊。將排查清退借調基層干部工作納入2024年基層黨建質量提升行動,采取“橫向到市縣部門單位、縱向到鄉鎮街道”的辦法,先后4輪排查借調鄉鎮街道、縣區部門單位干部88人,全部清退原單位工作。整合優化在村工作力量,安排18名2023年度選調生到村任職,持續優化駐村干部選派管理,市、縣兩級調整輪換駐村干部225人,有序推進新老輪換、壓茬交接。
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告知承諾、部門間信息共享核查等做法,制定不應由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出具證明事項清單3批33項,近期通過對5個社區出具證明情況進行抽樣統計,2024年1—8月抽樣社區共出具證明177份,較上年同期減少了23.7%。同時對功能重復的政務應用程序、政務公眾賬號、工作群組進行整合,共清理整合政務應用程序4個、政務公眾賬號165個、工作群組2606個。
平臺聚力
保持民情直通辦理“快節奏”
在會寧縣會師鎮鐘鼓樓社區,一位居民在送孩子上學時發現小區門口的馬路牙子太高,影響孩子出行安全,隨即拍照上傳“碼上反映·馬上辦理”民情直通平臺,小區“紅色網格員”王歡很快就與該居民聯系核實情況,推動問題解決。
圍繞提升服務質效,白銀市創新打造“碼上反映·馬上辦理”民情直通平臺,讓社區網格的反應能力變得精準快捷。平臺收到居民反映問題后,立即發出辦理指令,由社區黨組織書記擔任“接線員”,第一時間將任務分解給各網格員,網格員30分鐘內及時電話聯系居民了解情況。“社區居民可以通過掃描‘碼上反映’二維碼、操作‘白銀快辦’小程序兩個渠道反映問題訴求,目前平臺注冊用戶達200余萬人。”白銀市綜治中心信息技術科相關負責人在介紹平臺使用情況時說,“針對有些居家老人不會使用的問題,我們組織網格員上門送‘碼’、手把手演示操作流程,并動員在外的家屬幫助家中老人及時反映日常訴求。”
聚焦“便利化”,白銀市按照無差別、分領域兩種模式,分別設置綜合服務窗口和專業化服務窗口,實行部門授權、綜合窗口專人受理、企業及群眾“進一扇門、取一個號、到一個窗、辦所有事”的政務服務流程,引導企業、群眾通過“網上辦、掌上辦、自助辦”等方式辦理業務。聚焦“幫代辦”,依托各級政務服務中心,成立由黨員志愿者等組成幫辦代辦工作小組,創新開展“四幫四辦”“政郵合作”等特色服務,為企業和群眾提供現場幫辦、異地代收代辦等服務;設立企業開辦專區,通過“打包式”幫辦服務實現即時辦,為新開戶企業提供“銀行開戶免費送印章”服務,全流程時間壓縮到半個工作日。
網格統管
譜寫多元共治共享“協奏曲”
“網格員要擔好‘第一辦理人’職責,發揮好左右協調、上下傳達的作用。”景泰縣一條山鎮北關社區黨總支書記于曉雯在社區網格協同治理機制推進會上講道,“各成員單位要堅持問題導向,主動履行職責,把群眾的急難愁盼時刻放在心上。”
社區網格協同治理機制是白銀市以黨建引領提升網格治理效能的有益探索。白銀市堅持因地制宜調整網格設置,積極推動“多網合一”,以社區黨委為“一線指揮部”,網格化黨支部(黨小組)為“前哨”,“紅色網格員”為“哨兵”,司法、住建、水務、民政、教育等部門為“聯合戰隊”,“碼上反映·馬上辦理”平臺為“民情信息站”,構建起平臺為卷、網格員執筆,群眾出題、支部領題、部門破題、黨委結題的網格協同治理機制,做到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中辦。扎實開展網格員“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行動,做好“入戶走訪、情報收集、化解糾紛、便民服務”四項重點工作,2024年以來全市網格員累計報送各類數據255.9萬余條,排查矛盾糾紛6116條,化解5997條。
為更好地整合網格治理資源,各街道社區班子成員每人包抓2—3個網格,選拔在職黨員擔任網格聯絡員,推動機關單位、學校、企業等黨組織與網格黨組織結對共建。組建網格志愿服務小分隊,吸引物業人員、醫療工作者、公益性組織人員、退休干部職工、假期返鄉大學生積極參與網格志愿服務工作,開展防范詐騙、關愛空巢老人、健康檢查、政策咨詢等活動,在幫辦一件件民生小事中,為共建美好家園傳播了幸福之聲、和諧之音。
陣地融合
把握服務便民利民“總基調”
“對于老百姓來說,社區是問需的窗口,能解決居民心坎兒上牽掛的事,而社區陣地就是服務群眾、打通與居民間‘最后一百米’的載體。”白銀區工農路街道頤和社區黨委副書記馬燕指著新建的黨群服務中心說。
結合群眾需求多樣化、民生服務多元化的現實情況,白銀市按照“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面積不少于1000平方米、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面積力爭達到每百戶30平方米”的目標要求,組織各縣區對全市9個街道、157個社區進行逐一摸排分析,按照輕重緩急、危舊狹小的原則,分類建立臺賬、分批對標改造。秉持“辦公場地最小化、服務陣地最大化”理念,對面積已達標的社區進行功能拓展,對于未達標的社區,通過新建、改建、擴建、劃轉調劑等方式進行改造提升。今年以來,全市新建社區黨群服務中心4個、改造提升9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面積達到每百戶30平方米以上的70個。
持續推動街道社區與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員活動場所共享共用,指導各縣區整合利用街道、社區、園區、商圈、市場等現有資源,加快區域性黨群服務中心、“紅色驛站”建設。目前已建成白銀區工農路街道和平川區電力路街道2個新興領域區域性黨群活動服務中心、1個流動黨員服務驛站、30個“紅色驛站”。
《中國城市報》(2025年01月20日第17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