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慶陽金達萊香包刺繡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整理五彩繽紛的蛇元素香包。
慶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第32屆農民文化藝術節暨惠民服務“三下鄉”活動現場展示了福蛇主題錦線繩結作品。
濟寧市委宣傳部供圖
近日,在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圖書館內,“國器”親子唱誦團的小團員們傾情表演。
樅陽縣圖書館供圖
辰龍辭歲,巳蛇迎新。農歷蛇年將至,全國各地年味漸濃,大街小巷已被亮眼的蛇元素裝點。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蛇常常被視為富饒及生生不息的象征。豐富的蛇元素手工藝品及文化載體,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本期,中國城市報記者走進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展現當地特色蛇元素文化產品及文化空間,帶您感受蛇年韻味。
把年味兒裝進香包里
香包是甘肅省慶陽市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已有上千年歷史。2006年,慶陽香包繡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臨近春節,在位于慶陽市西峰區長慶路的慶陽金達萊香包刺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達萊香包刺繡)內,繡娘們圍坐在一起穿針引線,趕制訂單。“每年春節前,我們都會創作生肖圖案的香包掛件。農歷乙巳蛇年將至,所以我們設計制作了卡通蛇、立體蛇等不同造型的蛇元素香包,上市后很受顧客歡迎。”金達萊香包刺繡負責人金亮亮介紹,她從3個月前就帶領繡娘開始創作蛇元素香包。通過線上線下的宣傳推介,訂單量同比增加40%。“今年,我們還首次接到了海外訂單,共6萬件蛇年香包。”金亮亮說。
憨萌可愛的蛇寶寶、華麗秀美的宮燈、鮮艷喜慶的福字……這幾天,慶陽香包繡制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石麗峰也忙著制作充滿蛇元素及新春主題的香包手工藝品。
“我設計了金蛇納福、春蛇送福兩款大型香包掛件,將蛇生肖圖案與春字、福字相結合,做成立體香包掛件,寓意新的一年福氣滿滿、事事順利。”石麗峰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除了這些極具觀賞性的香包手工藝品外,她還設計推出了零錢包、手機袋等實用性強的蛇元素香包產品。
據了解,為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慶陽香包繡制技藝,近年來,西峰區在發揮傳承人、合作社“傳、幫、帶”作用,推動香包產業化發展的同時,深挖香包文化內涵,鼓勵傳承人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注重創新,結合市場需求,將香包刺繡與現代生活結合,讓這項古老的非遺技藝綻放新活力。
面塑與繩結為生活添彩
“靈蛇獻瑞、‘蛇’來運轉,過年時在家里客廳、書房擺放幾個造型生動的小蛇面塑,很是應景。”近日,在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第32屆農民文化藝術節暨惠民服務“三下鄉”活動現場,剛放假回家的大學生王玉買下了兩套“蛇寶寶”面塑。
除了王玉,現場很多消費者也對非遺面塑很感興趣,還幾乎把兗州區魯郡面塑代表性傳承人田蓮的攤位圍了個嚴實。田蓮熱情地對大家講解道:“甲辰龍去、乙巳蛇來;龍蛇交替、歲月更新。我以中國傳統民間傳說故事《白蛇傳》等為靈感來源,塑造了5套面塑作品,展現靈蛇獻瑞的吉祥主題,象征著升騰、前進、向上的美好意象。”
此外,在“三下鄉”活動現場,人們對由錦線編織的“金蛇納瑞”藝術品贊嘆不已。這是一件融合了國家級非遺繩結技藝與傳統蛇文化的藝術作品,以金蛇為靈感,采用精細的繩結技法,將金線與絲線巧妙結合,呈現出金蛇在繩結中靈動穿梭的景象。作品整體色彩鮮艷,線條流暢,充滿了動感與活力,寓意著財富與吉祥。
兗州區“蛇”味十足的非遺作品,在展現當地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同時,也讓老技藝成為群眾新生活的精彩選項,非遺“兩創”之路越走越寬。
走進圖書館過個文化年
日前,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圖書館以“書香迎新 蛇韻長存”為主題,圍繞生肖蛇元素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一走進樅陽縣圖書館,喜慶的蛇年氣息便撲面而來。從入口處懸掛的蛇形大紅燈籠,到館內張貼的蛇紋剪紙窗花,再到閱覽區擺放的蛇形擺件和掛飾,圖書館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濃郁的節慶氛圍。尤其是館內正在舉辦的“蛇文化主題展覽”,展出了多種蛇形象藝術品、生肖蛇郵票以及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蛇年創意設計作品,吸引眾多讀者駐足欣賞。
為了讓市民深刻了解蛇年文化內涵,樅陽縣圖書館還特別舉辦了“蛇年的文化符號”主題展覽,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展覽還展示了與蛇相關的圖書,有利于激發讀者探索蛇文化的興趣。
系列活動期間,樅陽縣圖書館為廣大讀者特別準備了蛇年文創禮品,包括蛇形書簽、繪有生肖蛇圖案的帆布袋、蛇元素明信片以及手工折紙套裝等。領取禮品的方式極具趣味性——讀者可以通過參與館內設置的“蛇年文化知識問答”或完成“蛇年圖書借閱打卡”活動獲得相應積分,用積分兌換文創禮品。
此外,樅陽縣圖書館還特別為青少年設置了“手繪生肖蛇”手工坊活動。參與者們在志愿者的指導下,用畫筆和顏料設計出自己的“蛇年吉祥物”,并將作品展示在圖書館的“蛇文化創意墻”上。一位學生家長說:“孩子在這里既學到了文化知識,也鍛煉了動手能力,對他的成長而言很有意義。”
樅陽縣圖書館相關負責人表示:“‘書香迎新 蛇韻長存’系列文化活動的舉辦,能夠讓廣大市民以過年為契機,沉浸式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并拉近讀者與圖書館的距離。”(盤小美、王洪瑋、方銳對本版內容亦有貢獻)
《中國城市報》(2025年01月20日第04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