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城市管理局黨組織和工會組織志愿者走進繁陽鎮城北公園人民城市驛站,和環衛工人一起開展迎新春活動。活動現場,在志愿者的組織下,環衛工人先后參加了包餃子、夾豆子等比賽,在歡聲笑語中迎接新春佳節。
中新社發 肖本祥攝
1月22日,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夾浦鎮北川村,喜遷新居的村民劉煥永和家人一起貼春聯、掛燈籠、布置新家。
人民視覺
新型城鎮化取得新進展!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9435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83萬人;鄉村常住人口46478萬人,減少1222萬人;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城鎮化率)為67.00%,比上年末提高0.84個百分點。
城鎮化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飛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突破2/3,意味著每3人中就有2人居住在城鎮。
在張飛看來,當前我國城鎮化率仍位于30%至70%的區間,我國仍處于城市化中期和快速發展階段。“十五五”時期,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有望提升至75%左右。
華南城市研究會創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評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978年末的17.92%提高至2024年末的67.00%。
胡剛表示,城鎮化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程度、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在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形勢下,城鎮化依然能保持穩步提高,顯示出我國經濟的巨大韌性、潛力和活力。
“雖然增速有所放緩,但我國城鎮化進程還遠未結束,空間巨大。”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認為,新型城鎮化仍然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讓更多人民群眾享有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仍然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重要目標。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副院長李迅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根據國際經驗,當城市化水平達到30%以后,城市化將步入高速發展的階段,直至達到70%以后才逐漸減速至平穩發展。這意味著我國城鎮化保持較快增長的趨勢仍在,城鎮化快速增長的基礎條件仍在。
去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新型城鎮化有利于促進消費和投資實現良性循環,蘊藏著巨大的內需潛力。
從消費看,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實現穩定就業居住后,工資水平和收入增長預期將會提高,同時將能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務,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將會提升,消費結構和生活品質也將升級。據測算,我國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
從投資看,新型城鎮化能夠有效帶動市政公用、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投資以及居民住房等領域投資。初步測算,我國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拉動萬億元規模的新增投資需求。
2024年7月,國務院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未來五年要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接近70%”。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張飛表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目前新型城鎮化突出矛盾在于人口城鎮化發展滯后。例如,2023年末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48.3%,還不到50%,還有約2.97億農民工在城里沒有完全市民化。
在張飛看來,這就需要把加快人口城鎮化擺在突出位置,圍繞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農民工在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方面享有與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的權利,實現未落戶常住人口享有均等化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
張飛建議,“十五五”時期全面推行居住證制度,明顯縮小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之間的差距。
“城鎮化既要關注數量,更要關注質量。”胡剛分析,從數量層面看,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新型城鎮化取得巨大成就;從質量層面看,我國城鎮化質量仍有待進一步提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市化率間仍存在較大差距。
“這一差距意味著部分外來人口由于沒有戶口,在享受公共服務、教育、醫療等方面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廣覆蓋。這不僅是刺激消費增長的有效手段,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胡剛說。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也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根本途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行動計劃》要求“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并部署“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穩定就業”“保障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權利”“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多元化住房保障體系”“擴大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障覆蓋面”等重點任務。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其中提出,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完善“人地錢掛鉤”政策,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
因地制宜發展縣域經濟
發展縣域經濟在2025年的經濟工作中被擺到重要位置。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大力發展縣域經濟。
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在近期召開的地方兩會上,“縣域經濟”成為高頻詞。圍繞資源稟賦各不相同、產業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各地正積極布局落子。
廣東省明確,堅持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抓好典型縣、鎮、村建設,推動首批優化提升,加快第二批建設,發揮示范作用、樣板功能。推動出臺縣域經濟振興條例,做大做強縣域特色經濟和支柱產業,推動產業成鏈成群發展。
湖北省要求,深入實施強縣工程,因地制宜培育根植性主導產業,加快壯大40個省級縣域特色產業集群,深化工業園區管理體制和運營模式改革,支持103個國家級省級開發區集約集聚發展,推動百強縣進位、千億縣擴容。
陜西省提出,優化“一縣一策”事項清單,實施縣域特色經濟改革行動,推進縣域園區提檔升級,培育新增2個工業產值過百億元的園區,縣域工業產值增長6%。支持產業功能縣培壯支柱產業,農產品主產縣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生態功能縣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發展循環經濟。
……
“縣域是新型城鎮化重要發力方向之一,未來將得到大力支持。”陳耀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縣域經濟,既有利于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也有利于緩解超大特大城市人口過度集聚問題,促進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
在張飛看來,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重要的前提是做大做強縣域經濟。為此,要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中之重。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該如何著力?張飛建議,“十五五”時期要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全方位擴大內需的重大舉措,在注重中心城市“起高峰”的同時,讓縣域經濟“起高原”;同時,以投資于人為重點,加大財政對縣域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促進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吸引更多的農業轉移人口到縣城落戶。
張飛還建議,加快培育縣域特色產業,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為重點,引導產業向縣域集聚,培育縣域富民產業;在縣域發展“網紅經濟”等數字經濟新業態,完善鄉村新基建,推動縣域經濟與城市經濟的聯結和融合,在融入城市群、都市圈經濟進程中擴大縣域經濟發展的市場空間。
《中國城市報》(2025年01月27日第03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