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看似正規(guī)的勞動合同緣何成為詐騙工具?從希望到絕望,數(shù)百名大學畢業(yè)生的求職夢被擊碎……這是一場持續(xù)近三年的特大詐騙案件,400多名大學畢業(yè)生受騙,財產(chǎn)損失共計8000多萬元,截至案發(fā)時,仍有不少人在等待那個遙遙無期的“工作”。(2月20日新華網(wǎng))
初看到這條新聞,不免有點眼熟。只要留心近年來的種種詐騙案例,不難發(fā)現(xiàn),類似的套路并不鮮見。就在前不久,也有一家名為“菜鳥無憂”的企業(yè)以幫求職者推薦進國企央企、優(yōu)先錄取等名義,騙取求職者上萬元甚至數(shù)萬元不等的費用,把不少人坑得不輕。
這些騙局何以屢屢得逞,又何以生命力如此頑強?是騙子的騙術太高明嗎?并不是。盡管這些年就業(yè)詐騙陷阱技法層出不窮、花樣一再翻新,可基本的套路都差不多。就拿本案來說,詐騙團伙先是注冊了一家培訓公司,發(fā)布付費“內(nèi)推”消息、聲稱自己有內(nèi)部資源,隨后大量偽造實習、求職、代理合同,給受害人辦理所謂的“崗前實習”,畫出前景無限美好的大餅。仔細想來,這些元素加起來并不讓人陌生,無非就是狐假虎威假借權力的“影子”,用他們口中的門道和關系來唬人。
是上當受騙的人太傻太天真了嗎?他們自己或許并不這樣認為,反而覺得自己“聰明得很”。大家都知道,無論是機關事業(yè)單位的招考,還是國企央企的招聘,都有著一套嚴格的流程,相關信息也都在官方渠道公開發(fā)布。但就是有一些人鬼迷心竅,寧愿對騙子的騙術深信不疑,也不愿意動手去查查真實信息,想來要么是苦于就業(yè)壓力失去了基本的判斷力,要么是心里頭有某種“門道迷信”在作祟,顯然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一些人之所以乖乖掏錢、成為騙子的獵物,是因為他們相信:找工作是有門路、有運作空間的,只要找到某些“有能量”的人,也是可以動用權力和關系助其心想事成、攀上“青云梯”的。在他們眼中,如果真的能花一筆不低的費用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這筆買賣“并不虧”。也正是這種存在于個別人士心中的“門道迷思”,為此類騙局提供了生長土壤。
因此,要根治這種騙術,僅靠加強打擊力度、抬高違法成本、加強監(jiān)管之類的舉措,恐怕只是治標不治本。說到底,此類詐騙手段之所以風行一時乃至經(jīng)久不衰,關鍵在于仍有人心中奉行著權力和關系開道的觀念,總想著靠關系、走門道就能拿到理想工作的“入場券”。而這種病根一日不除,各種花樣翻新的騙局只會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難以徹底剿滅。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