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鬧海》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太乙真人的“坐騎”用兩把刀幫哪吒和敖丙的肉身塑形,動作流利、一氣呵成。在安徽宣城,80后皖南彩塑非遺手藝人甄銘杰憑著幾把木制塑形刀,將哪吒、六臂哪吒、敖丙等形象從影片“帶”進現(xiàn)實。
最近這些日子,他每天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埋頭苦干10小時,制作一幅影片中東海龍王敖光形象的浮雕作品。他說,這個作品難在人物神態(tài)上,要表現(xiàn)出龍王出場時的孤傲,還有龍的動態(tài)造型與水浪的搭配效果等。
《大圣歸來》中的大圣形象、《白蛇:緣起》中的寶青坊主形象……甄銘杰的這些彩塑作品均作收藏使用而非商業(yè)售賣,或是帶青少年練習彩塑時作為實物模板。他說,這是向國產(chǎn)原創(chuàng)動畫電影團隊致敬,向優(yōu)秀的創(chuàng)意文藝作品和豐富的東方美學致敬。
甄銘杰的家鄉(xiāng)在廣東江門開平市,20年前,他在遼寧大連學習雕刻時,認識了一個來自宣城市旌德縣的同學,經(jīng)過聊天了解,就和他來到宣城發(fā)展,在此成家、定居。往后的20年,甄銘杰與皖南彩塑在這片土地上相伴、成長。
“這些年,經(jīng)歷過多次失敗和迷茫,但我始終相信,只要真心熱愛一件事,就值得為之付出時間和精力。彩塑對我來說,不僅是一種表達方式,更是一種對生活的態(tài)度。每一次塑造角色、打磨作品,都是一次與自己的對話。”他說。
2019年8月,《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后,甄銘杰就被劇情和角色打動,花費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嘗試用彩膠泥制作出小哪吒和敖丙的形象。不久前,他又改進了小哪吒形象,并做出了影片中出現(xiàn)的六臂哪吒的形象。
“《哪吒》不僅是中國神話的再現(xiàn),更是對現(xiàn)代人精神世界的映射。我希望年輕一代能在這些故事中找到共鳴,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并為之自豪!”
他覺得,制作的過程,也是向電影制片團隊學習和致敬的過程——在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上,努力創(chuàng)新,打造更多富含東方美學色彩的作品呈現(xiàn)給大家。
甄銘杰大多數(shù)時間都沉浸在彩塑的“微觀世界”里,他的工作室里陳列著百余件作品,很多作品帶有濃厚的徽派色彩。比如,一幅令人垂涎欲滴的臭鱖魚彩塑作品,經(jīng)得起觀眾近距離觀看,具有極高仿真度。“為了追求極致的細節(jié),我買了鱖魚來當‘模特’仔細觀察,還要考慮魚燒熟后的肉質(zhì)、魚鰓變化等細節(jié),力求逼真。”
這些年,甄銘杰招收了一些宣城本地以及全國各地前來拜師學藝的年輕人,他的工作室團隊成員大多是90后、00后。他的徒弟劉曄虹還受聘成為宣城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美育教師,今年開始在該校教授彩塑與彩繪實訓課程。
他帶團隊完成過的最復雜的作品是一個花戲樓,長1.8米、寬0.5米、高1.2米的戲樓屋頂上,3萬多塊瓦片、20個脊獸、8個鰲魚。其中,他們制作出了金色的木雕、黑色的磚雕、灰色的石雕,以及在戲臺上唱戲的人物形象,就連頭飾、戲服都反復推敲打磨,纖毫畢現(xiàn)。
眼下,他活躍在一些青少年公益活動中,教感興趣的小朋友制作哪吒等人物形象,普及彩塑知識。他希望用這些作品向青少年傳遞一種“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
“生活中會有很多困難和質(zhì)疑,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選擇自己的路。不要被外界的標簽定義,也不要被一時的挫折打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價值,只要堅持夢想,勇敢前行,就一定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光芒。”甄銘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