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截至發稿,《美國隊長4》內地票房破9961萬,平臺最終預測票房僅1.05億,評分網站上有4萬人打出5.2的低分,無論口碑還是票房本片都創下了除《驚奇隊長2》以外的漫威電影在內地最差成績。
本片在北美市場上映首周累計票房1億美元,位列年度開畫票房前列,但受其在爛番茄、IMDB等平臺的負面口碑影響,次周票房環比下降68.3%,該成績遠低于《美國隊長3》的4.08億的北美票房,創系列首周票房最低紀錄。
作為開年第一槍,《美國隊長4》的啞火進一步暴露了漫威目前存在的問題。
作為“二代”美隊的山姆·威爾遜,許多觀眾在沒有看過劇集《獵鷹與冬兵》的情況下,很難接受和代入。片中登場的許多配角同樣如此。
反派羅斯總統因演員威廉·赫特的去世更換為哈里森·福特飾演,這本身就需要觀眾對角色重新認識和熟悉,且羅斯將軍幾乎貫穿了從《無敵浩克》至今的每一部漫威電影,如果沒有提前的了解,自然會導致如今許多觀眾吐槽的對羅斯總統行事動機的不認可。
雖然掛著“美隊”系列的全新作品的旗號,但是第四部的故事顯然是對第二部的重復,同樣是政治驚悚類型的敘事框架,但是無論從故事的節奏還是情節走向,都無法與前作相提并論。對于美隊系列最重要的動作戲,第四部缺乏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名場面,最后打敗羅斯化身的紅浩克竟然是靠“嘴炮”讓對方幡然醒悟,這都很難不讓觀眾失望。
在漫威電影宇宙的鼎盛時期,一句“復仇者集結”就能讓全球影院座無虛席。但如今,這個曾靠《復仇者聯盟4:終極之戰》單片創下27.94億美元票房神話的超級IP,卻在《美國隊長4》的票房滑鐵盧中顯露出難以掩飾的疲態。
內容維度
創意枯竭與質量滑坡
漫威電影的創作瓶頸,自《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時,便已經顯露。
當鋼鐵俠托尼·史塔克、“美國隊長”史蒂夫·羅杰斯、黑寡婦娜塔莎相繼在故事中“殺青”,漫威急需要新的超人氣角色來留住觀眾。被寄予厚望的黑豹的飾演者查德維克·博斯曼原本是呼聲很高的后復聯時代的領導者,但演員本人因結腸癌去世,使得漫威后續整個拍攝計劃都要經歷大調整,并直接導致漫威第四階段的收官之作《黑豹2:瓦坎達萬歲》被刪改的支離破碎。
為了不讓觀眾流失,漫威選擇了更為保守的創作策略,既然單個英雄沒法吸引觀眾,那就把英雄們打包出售,這其中最為成功的便是2021年上映的《蜘蛛俠:英雄無歸》。
托比·馬奎爾、安德魯·加菲爾德、湯姆·赫蘭德三代蜘蛛俠的同框狠狠的收割了一波觀眾的情懷,雖然影片的故事漏洞百出、蜘蛛俠被強行降智,但得益于諸多觀眾耳熟能詳的角色、演員回歸,讓本片最終在全球狂瀾19.52億美元,成為當年北美票房榜冠軍。
與《蜘蛛俠:英雄無歸》類似創作思路的《雷神4:愛與雷霆》、《銀河護衛隊3》雖然都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但這幾部續集依然是在持續榨干“無限傳奇”時期作品的IP價值,而沒有嘗試去另辟新徑的為漫威未來的發展鋪路。
漫威在“無限傳奇”階段(2008-2019)憑借緊密的敘事聯動和角色塑造獲得成功,但進入“多元宇宙傳奇”后,因其過度依賴多元宇宙概念,敘事復雜卻缺乏情感共鳴,被觀眾批評“彩蛋堆砌,主線空洞”。
2023年上映的《蟻人3》和2024年唯一上映的漫威電影《死侍與金剛狼》均陷入這種創作困境。
主創妄圖以多元宇宙的奇觀場面和彩蛋、客串的堆砌讓觀眾掏錢買票,但遺憾的是漫威最初吸引觀眾走進影院的,是英雄們個人的故事,是他們受困于英雄和凡人身份之間糾葛的矛盾心理。
就如托尼·史塔克最初以為科技可以保護這個世界,但《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中自己創造出來的奧創差點毀了一切之后,他陷入了深深地焦慮和自我懷疑。英雄們為人的掙扎和迷茫以及克服萬難后的重振旗鼓,才是觀眾真正能夠共情和代入其中的,而不單單是一個有關個人英雄主義的神話。
漫威內容枯竭的另一個原因,是其在發展流媒體平臺過程中,劇集質量不佳導致的傳播度有限以及同電影的聯動失效導致的。
當初迪士尼的流媒體平臺上線時,急需填充內容來抗衡來勢洶洶的其它流媒體平臺,漫威劇集首當其沖的稱為其核心戰略之一。同時,凱文·費奇認為經由劇集更大的敘事容量,可以進一步擴展漫威電影宇宙的世界觀。
2021年上線的劇集《獵鷹與冬兵》,這部講述獵鷹山姆·奧爾森在繼承美國隊長盾牌后,如何從退縮不敢繼承,到經歷了考驗和磨難后,實現了新的自我身份的建構的過程的故事,因為有更多的篇幅去刻畫山姆轉變的過程,所以觀眾能夠很好的共情角色的成長。
但遺憾的是,《美國隊長4》的故事雖然承接《獵鷹與冬兵》,但是距離兩部作品跟觀眾見面的時間隔了足足四年,走進影院看《美隊4》的觀眾早就淡忘了劇集的情節,更何況還有許多沒看過劇集的觀眾,這都導致觀眾在看電影時會心生疑惑,不僅無法接受山姆·威爾遜的二代美隊,對于登場的新角色也是兩眼一抹黑。
由于漫威被流媒體分散了過多人力和財力,直接導致包括《蟻人3》、《雷神4》、《奇異博士2》等片的特效質量直線下滑,尤其明顯的是《雷神4》,部分鏡頭特效非常廉價。當制造奇觀都無法讓觀眾滿足時,只會進一步加重觀眾的怨氣和不滿。
市場維度
市場乏力與發行策略失誤
中國市場對超英題材的脫敏,直接影響漫威電影海外占比非常大的一部分票房收益。
《復仇者聯盟4》上映時,中國內地曾貢獻了5.86億美元的票房,位居該片全球票房的第二位。但隨著漫威將重心轉向流媒體平臺,中國內地觀眾對漫威電影的觀影熱情每況愈下。去年上映的《死侍與金剛狼》雖然在全球狂瀾13.38億美元的票房,但是在內地卻僅收獲了0.62億美元,占比不足5%。
今年春節檔在票房表現上一騎絕塵的《哪吒之魔童鬧海》直到今日仍在沖擊著全球票房榜單,在如此的市場環境下,《美國隊長4》在前者排片占比明顯強勢的時間點在內地上映,而且幾乎是零宣發,也沒有任何首映活動或是主創采訪,最終其首日排片不及《哪吒之魔童鬧海》的三分之一,且票房也被其碾壓。
市場乏力只是一方面,對于漫威沖擊更大的,其實是其發行策略的失誤。
迪士尼在2019-2023年通過“內容洪流”策略(年均4-5部電影+10部劇集)迅速擴張,但導致資源分散和品質失控。受到這種發行策略直接影響的便是迪士尼收購的幾家內容制作公司,皮克斯出品的《二分之一魔法》,漫威制作的《蟻人3》、《雷神4》等片都深受其害,影片內容和制作水準引來粉絲和觀眾的吐槽和批評,對于品牌的口碑有極大的損耗。
從檔期規劃角度,漫威電影通常會瞄準暑期檔和圣誕檔上映,但迪士尼對自家作品的排期并沒有做到很好的安排,比如去年的北美票房冠軍《頭腦特工隊2》和《死侍與金剛狼》上映間隔僅一個月,前者票房的強勢表現積壓了漫威的票房漲幅空間。
此外,迪士尼內部資源有向動畫和經典IP傾斜的趨勢,去年上映的包括《頭腦特工隊2》、《海洋奇緣2》在內的六部迪士尼電影,僅有一部為漫威電影,這無疑進一步邊緣化了超英題材。
破局之路
超級英雄需要一場“文藝復興”
去年七月,漫威在漫展上公開宣布曾飾演“鋼鐵俠”托尼·史塔克的小羅伯特·唐尼將回歸漫威電影宇宙,飾演超級大反派毀滅博士。雖然這個消息十分令粉絲驚喜,但在如今陷入窘境的超英題材發展階段,請回曾經救漫威于水火的人氣演員飾演全新角色,多少有點臨時抱佛腳的意味。
比起找曾經的人氣演員來救火,漫威現在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其實是在內容層面大膽革新。
首當其沖的,便是回歸漫威無線傳奇階段的以角色塑造優先,放棄以多元宇宙為主導的“彩蛋經濟學”。漫威在重啟核心IP時,應聚焦角色弧光而非宇宙聯動,諸如《奇異博士2》、《蜘蛛俠:英雄無歸》雖然都有多個英雄角色登場,但是都忽略了最根本的對于主要角色的刻畫。
在即將上映的《雷霆特工隊》中,又是一群從劇集衍生過來的角色的集結電影,很有可能會重蹈近期漫威電影存在弊病的覆轍。值得期待的是暑期檔會上映的《神奇4俠:初露鋒芒》,雖然是三度重啟,但是從目前釋出的預告來看,其復古的影像質感和專注于角色自身的成長弧光的刻畫,或許會為漫威未來提供一個行之有效的創作模板。
其次,漫威需要考慮簡化故事的敘事門檻,例如《美國隊長4》需要觀眾提前觀看《獵鷹與冬兵》等多部作品才能理解劇情。比起考慮聯動,試圖塞入更多角色來掩蓋劇情本身的羸弱,不如專注于故事情節的搭建和講述,通過諸如《銀河護衛隊3》的獨立閉環的敘事模式,來減少對劇影聯動的依賴。
再如從類型的選擇和拓寬市場的角度來看,超英電影是可以脫離宇宙聯動的敘事框架去講述的。
去年上映的《死侍與金剛狼》的票房成功,一方面得益于以金剛狼為首的經典角色的回歸,但更多還是Disney給《死侍》系列開了大尺度R級的綠燈。對于漫威電影來說,在可接受范圍內對尺度的進一步放寬,或許也有助于創作者有更多的創作自由去更好的進行故事、動作戲等的編排。
最重要的,漫威應該給予創作者更多的創作自由,而不單單讓漫威電影系列的導演作為工具人式的存在,去機械的完成凱文·費奇布置好的命題作文。
早期漫威電影能夠獲得好評,恰恰是因為漫威召集了許多個性、導演風格鮮明的導演來參與創作,諸如《銀河護衛隊》系列的導演詹姆斯·古恩、《雷神》系列第三、第四部的導演塔伊加·維迪提等等。
能夠最大程度的激發導演的創作激情和活力,而不是為了連接多重宇宙或是為了在一部電影中盡可能塞入更多的角色而讓導演們變得畏手畏腳,這或許才能讓漫威未來的路走得更長遠。
當漫威學會把“宇宙”裝回故事的瓶子里,才是英雄們重新起飛的時刻。若繼續依賴“續集+彩蛋”的套路,即便以重金聘請人氣演員回歸出演或是引入X戰警等更多漫威人氣IP角色,也難逃觀眾用腳投票的命運。唯有將創作主權還給導演、故事重心放回角色,漫威才能重現“I am Iron Man”的逆襲神話。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