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團隊取得腦脊接口技術攻關突破,微創腦脊接口讓癱瘓者站立行走。
3月4日,澎湃新聞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獲悉,中山醫院多學科團隊合作,采用微創腦脊接口技術實現了全球首例完全截癱患者行走奇跡,讓截癱兩年的患者重新站立行走。
復旦多學科團隊共同見證全球第一例微創腦脊接口患者行走奇跡。本文圖片均為 上海中山醫院 供圖
患者林先生34歲,來自廣東,兩年前他不慎從近4米高的樓梯上跌落,導致胸椎椎體骨折并椎體脫位、腦出血。兩年來,盡管多方醫治,林先生雙下肢截癱的癥狀始終未見改善,只能依靠輪椅生活。
復旦多學科團隊為患者進行微創腦脊接口手術。
2025年1月,林先生輾轉來到上海中山醫院,成為該院汪昕教授、丁晶教授與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加福民老師團隊聯合開展的《腦控閉環硬膜外電刺激用于脊髓損傷后下肢癱瘓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臨床研究的首例受試者。
加福民團隊技術通過在患者腦部特定區域微創植入電極,精準采集大腦發出的運動信號,這些信號如同大腦發出的 “行動指令”,承載著患者對下肢動作的意圖。隨后,借助先進且復雜的算法對信號進行深度解碼,將其轉化為特定頻率和強度的電刺激。
最后,這些電刺激通過植入脊髓相應區域的電極芯片,精準作用于受損脊髓下方的神經組織,激活下肢指令性活動。這項腦脊接口技術,繞過受損的神經傳導通路,搭建起 “神經旁路”,宛如一把鑰匙開啟了脊髓損傷治療的機遇。
多學科團隊對林先生經過全面評估與檢查,為其制定了一套全球首創方案:一次性立體定向顱內電極置入術與脊髓神經刺激電極置入術。2025年1月8日研究團隊僅用時2小時,通過一次性微創手術方式就完成了在腦內和脊髓硬膜外的關鍵調控部位精準置入電極。
術后第1天,林先生的右腿就出現了緩慢的屈曲;第3天,他實現了自主腦控狀態下的雙下肢運動;第8天,他開始在站立架輔助下站立抬腿訓練;第10天,他就能在“天軌”驅動下嘗試跨步,并逐漸適應步行模式,實現自主控制雙側下肢跨步行走;第14天,他的右腿已經能抬高跨越移動的障礙物;第15天,他在懸吊下獨立使用站立架行走超過了5米;第49天,他可以在懸吊下獨立使用助步器行走。林先生激動地說:“終于再次體會到走路的感覺。”
1月20日,小林術后12天,正在聯合團隊指導下開展康復訓練?!皬偷┐髮W”微信公號 圖
隨著第一例患者林先生逐步恢復自主行走,研究團隊繼續攻克脊髓損傷導致神經傳導通路阻斷這一醫學難題。
第二例患者是來自河北的趙先生,他也是外傷后截癱,癱瘓22個月。他的雙下肢肌肉極度萎縮,很可能成為恢復行走的障礙。在2月5日通過精準的植入方案完成植入,多學科團隊聯合智能化信號解碼,最終讓術前下肢萎縮完全不能動的趙先生,術后第一天開機1小時即腦控抬腿、術后兩周實現輔助下行走的驚人效果。
來自山東的溫先生是第三例患者,癱瘓10個月。由于脊髓損傷后原先脊柱手術后固定的釘子靠近植入部位,給微創手術帶來嚴峻挑戰,稍有偏差,不但可能影響患者的整個康復進程還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傷。多學科團隊依靠自行研發的術前神經重建成像技術,通過精湛的手術成功把電極置入預定的位置。2月25日手術后,術前完全不能活動下肢的溫先生也實現了次日開機1小時即腦控抬腿的巨大效果。
3月3日晚上,全球首批第四例、通過腦脊接口讓癱瘓者重新行走的臨床概念驗證手術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成功實施。
目前,上述腦脊接口聯合攻關已取得顯著技術突破,幫助多名癱瘓患者實現下肢站立與輔助行走。這項全球首創技術對于我國374萬、全球近2000萬脊髓損傷患者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研發團隊未來將對本技術進行創新與優化,確保腦脊接口技術能夠長期、穩定地為患者提供可靠的治療支持,幫助更多癱瘓患者重新站起。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