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3月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強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全面總結2024年工作成績,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任務,明確提出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左右的目標。從這份鼓舞士氣的報告中,人們看到過去一年中國經濟的穩健前行,更感受到對未來的堅定信心。
務實、積極、有力,是輿論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普遍感受。外界注意到,這是中國連續第三年將GDP增速錨定于5%區間。路透社等外媒引用專業人士的話稱,考慮到中國在實現目標方面有良好的紀錄,重申5%的經濟增長目標,“既是信心的表現,也意味著今年將加大對內需的政策支持力度”。5%是一個“跳起來摘桃子”的增長目標,需要付出艱苦努力,也有經濟增長潛力和有利條件支撐,而且人們普遍相信中國有能力做到這一點。
我們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這并非空話,而是基于對多重優勢的理性判斷。并且,中國具備的綜合增長優勢在當今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可以說是獨一份的。首先,中國擁有顯著的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完備的產業體系和豐富的人力資源等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其次,中國政府具備長遠規劃和科學調控能力,通過精準施策與上下協同,能夠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例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發行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等,顯示出政策工具的靈活性。社會投資需求擴張、居民消費需求升級、經濟結構優化與動能轉換,為中國經濟穩健增長打開了必然空間。
更重要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經濟“能行”的底氣所在。報告提出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強調“投資于人”,首次把穩住樓市股市寫進總體要求等,體現出對民生的呼應。無論是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還是對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的持續投入,黨和國家始終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從未把“大國競爭”作為國家的主導方向,而是始終強調“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這種發展邏輯,不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更激發了全體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讓中國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始終保持著向正確方向前進的難得定力。
中國是一個行動力很強的國家,制定了目標就鉚足了勁去實現,這讓中國的發展可預期性很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40多次出現“改革”,還強調“出臺實施政策要能早則早、寧早勿晚,與各種不確定性搶時間”,凸顯出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進取精神,突出了迎難而上、奮發有為的鮮明導向。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也在不斷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得到增強,并持續向世界釋放紅利。
世界期待從中國發展中聽到更多好消息,中國經濟的“形”穩“勢”升,為全球治理提供了合作共贏的更多可能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對2025年、2026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進行了上調,IMF首席經濟學家古蘭沙還將中國2024年的表現稱作“積極的驚喜”。中國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篤定前行,不僅是中國自身的成功,更是對全球共同繁榮的貢獻。
5%的增長目標既是實事求是的科學判斷,更是奮發有為的進取宣言。這個數字背后,是14億多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完整產業體系支撐的底氣,是改革開放積累的深厚底蘊,更是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集中體現。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陡增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在復雜環境中行穩致遠,已成為國際社會一份重要的正資產。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