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以52.99萬元的定價顛覆性能車市場,讓超跑級性能走向大眾化。
這本是技術進步帶來的普惠價值,但日前一位小米SU7 Ultra車主深夜在公共道路飆車所引發的爭議顯示,如果技術缺乏約束機制,可能會制造更多安全隱患。
凌晨的馬路上,一臺最近火遍中國汽車圈、數碼圈、各種圈的性能猛獸正在貪婪地吞噬著前方的路面。140、260、302……中控臺數字瘋狂跳動的模樣,像極了數碼博主用安兔兔測試時滾動的跑分曲線。
這位小米SU7 Ultra車主在公共道路飆至300km/h的行為,儼然是一場技術賦能的失控狂歡。這款搭載1548馬力、零百加速1.98秒的性能怪獸,設計最高時速350km的工程突破本應用于賽道征服,此時卻被這位車主異化為馬路上的移動炸彈。
即便是在深夜的空曠道路,即便周圍車輛稀少,失控風險、道路突發狀況仍可能將車主自己和無辜者卷入災難。這種將公共道路視為私人賽道的行徑,已非單純的駕駛魯莽,還有對公共安全的極端漠視。
小米SU7 Ultra車主的飆車事件,背后映射著一些數碼玩家群體跨界汽車領域后文化沖突的縮影。
那些對汽車缺乏敬畏、習慣于跑分文化的用戶,只將汽車簡化為參數堆砌的硬件產品。馬力數值成為社交貨幣,加速成績變成身份標簽,卻選擇性遺忘了兩噸多金屬以300km/h速度移動時蘊含的物理能量——手機刷機頂多變磚,但汽車刷車的代價卻是生命。
眼下,車企為爭奪市場,將“地表最快量產車”作為營銷利器,卻未同步構建與之匹配的安全教育體系。這種“只賣刀不教用刀”的商業邏輯,實質上在縱容技術濫用。反觀傳統超跑文化,廠商經常通過車主培訓、賽道日等活動培育安全與責任意識,而新興科技車企在起步階段卻容易陷入“重參數輕文化”的短視陷阱。
數據顯示,小米SU7 Ultra上市10分鐘大定突破6900臺,鎖單量已超1萬臺,龐大的用戶基數更讓人擔心,未來公共道路上的風險指數也會相應放大。當人人都能擁有超跑性能的時代來臨,配套的道路安全教育及倫理建設也需跟上跑車的速度。
面對困局,是時候構建技術和制度的雙重防線了。
車企方面,可以借鑒大疆無人機的電子圍欄機制,通過地理圍欄限制公共道路極速,僅允許在認證賽道解除限制。
同時,建議相關部門考慮制定駕駛者能力分級制度,將極速模式與專業考核綁定,將賽道培訓設為購車前置條件。
此外,可以利用車載系統實時上傳駕駛數據,對危險行為進行算法識別并追責。小米SU7 Ultra已配備激光雷達、Orin芯片等高算力硬件,完全具備技術基礎將安全監控從被動記錄升級為主動干預。
更應立刻展開行動的,是車企通過社區運營構建車主文化,將“敬畏速度”內化為群體共識,而非依賴法律威懾。
小米SU7 Ultra的飆車事件并非孤例,各大社交平臺上到處充斥著這臺金黃猛獸的身影。
而當科技突破速度邊界的速度遠超人類對道路文明的意識升級速度,社會必將付出慘痛代價。我們既要警惕將責任簡單歸咎于技術本身,比如某些輿論對電動車性能的污名化,更要拒絕“技術無罪論”的綏靖態度。真正的進步,建立在技術能力與社會責任的雙軌并行之上。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