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過去一年,我國著力推動降碳減污協同增效,經濟發展“含綠量”明顯提升。
3月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如何落實具體舉措,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相關代表委員們以自身實踐注解“綠色”思考。
全國人大代表,江漢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江漢石油工程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聶曉煒:
打通地熱產業發展堵點
地熱能作為一種清潔、可再生、儲量豐富的能源,在實現“雙碳”目標、推動能源結構轉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前我國地熱產業蓬勃發展,但仍存在一些困難。主要是地熱取水權證更新獲取難度較大、地熱供暖行業稅征收較高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此外,在地熱資源稅及礦業權出讓收益等方面也仍有提升空間。
我建議,進一步提升地熱能開發管理效能。盡快出臺標準統一的地熱能開發利用管理辦法,將采礦證、取水證、備案管理、專項補貼等納入管理辦法,通過“一站式管理”等方式,優化、簡化前期審批,加強過程監管,從而推進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多措并舉提升地熱產業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參照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財政、稅收和金融等支持政策,力爭在供暖、發電等領域形成地熱能專項補貼政策。二是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法》有關條款,按照共伴生礦或低品位礦,對完全回灌和環保達標的地熱供暖項目免征資源稅;同時對用于居民供暖類的民生類地熱業務免除礦產收益金。三是推動地熱供暖方法學早日納入生態環境部公布批次,通過有效的市場機制,將地熱產業的碳減排優勢轉化成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企業積極性,推動地熱行業發展。(中國城市報記者王楠采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仁賢:
構建碳市場跨地區鏈接推進碳市場國際化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助力我國的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實現,增強我國碳市場的國際影響力,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我建議,首先,可以開展多層次碳市場區域合作,與周邊國家碳市場實現跨地區鏈接;其次,可與周邊國家建立碳交易市場合作與交流機制,推動區域碳市場能力建設;最后,基于《巴黎協定》第6.2條和第6.4條,推進碳市場國際化。
此外,一些周邊國家在碳市場建設方面仍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完善的政策框架和技術能力,建議我國通過技術交流和經驗分享,幫助這些國家建立自己的碳交易體系。通過舉辦培訓班、研討會和技術交流活動,幫助周邊國家提升碳交易水平;與周邊國家共同建立區域碳市場合作平臺,促進區域碳市場的長期發展。該平臺可包括政策對話、經驗分享、減排方法學開發等功能,為區域碳市場的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通過這一平臺,各國可協調市場鏈接,解決跨境交易中的技術和管理問題,推動區域碳市場的健康發展。
在開展多層次碳市場區域合作方面,我認為,應與周邊國家合作開展聯合碳減排項目。例如,將我國先進的低碳技術和成熟的碳減排解決方案應用于周邊國家的碳減排項目,幫助當地企業提升能效、降低碳排放。這些項目產生的碳信用可用于雙邊交易,既可幫助周邊國家實現減排目標,也能為我國低碳企業“出海”創造新的市場機會。(中國城市報記者康克佳采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奧潤順達集團總裁倪海瓊:
以超低能耗建筑技術改造老舊小區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老舊小區及城中村改造工作。在此背景下,奧潤順達集團公司所在的河北省保定市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取得了良好成效,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和保障性租賃住房等三項工作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彰。
實際上,在調研中我注意到,城市更新在節能減碳、功能完善、后續管理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
以節能減碳為例,目前我國老舊居住建筑面積約為40億平方米,大量2000年前建成的北方居住建筑節能水平低于50%,出現極端天氣極易跑風漏氣。此外,隨著近年來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深入推進,存量房屋改造需求不斷增大,亟需提升建筑節能降碳水平。
為在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中推廣超低能耗建筑,我建議:
一是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優先采用超低能耗建筑技術,設立綠色審批通道。
二是增加節能改造預算定額。當前過低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預算普遍偏低,難以有效支撐向超低能耗建筑轉型升級。可借鑒重慶九龍坡和廣西南寧老舊小區改造的成功經驗,通過PPP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改造,培育項目自身的造血機制。
三是加大金融支持。把超低能耗建筑新建、改造納入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范圍。參照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給予超低能耗建筑產業鏈龍頭企業適當財政補貼和稅費減免政策。對超低能耗建筑用戶直接補貼600元/平方米,促進節能產品消費。(中國城市報記者邢燦采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 、南京天加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蔣立:
構建全鏈條推進體系加強零碳場景建設
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加強零碳社區、零碳園區、零碳鄉村建設,仍面臨多重現實挑戰,亟待系統化破解。對此,我和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院長朱曉明、副院長趙東亮經過調研后,共同建議:
健全標準體系,推進社區改造系統化。具體為:以標準引領、技術賦能、機制創新為核心,構建零碳社區標準引領體系;修訂《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新增社區級“碳中和星級認證”,明確新建社區可再生能源占比、既有社區改造碳排放強度下降等核心指標;應用創新低碳技術,推動既有建筑低碳改造,推廣綠色照明、低碳采暖等技術,提升新建社區綠色建筑比例等。
優化產業布局,實現園區發展集群化。具體為:聚焦產業協同、能源互聯、數字管控三大維度,推動園區綠色升級;推動產業園區在能源供給、產線運行、廢棄物處理等多領域的技術集成應用和管理機制創新,打造一批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產消平衡的零碳園區;通過建設分布式能源系統、引入綠電等方式,在重點區域布局“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區,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等。
突破技術瓶頸,促進農村轉型生態化。具體為:圍繞技術突破、金融創新、治理升級,激活農村生態價值;發展一批具有綠色能源與生態農業優勢的零碳鄉村;挖掘農村地區綠色能源潛力,推廣零碳技術,發展綠色能源和生態農業,形成綠色能源發展和零碳技術推廣的優勢區域等。(中國城市報記者葉中華采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汪玉成:
推動成立“中國和美鄉村共富聯盟”
2025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余村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積極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做法,以創建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區試點為契機,持續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鄉村共富路徑。
近年來,余村成功帶動周邊鄉村共同發展,探索鄉村組團式發展模式。2024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205萬元,帶動“大余村”24個村的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254萬元,同比增長11%。
余村緊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源頭、“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原生態山野景觀三個特色稟賦,創立區域公共研學品牌——余村研學。
余村在充分享受發展紅利的同時,有責任、有意愿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千萬工程”經驗,輸出余村發展模式與成功經驗,帶動更多鄉村探索共富路徑。
目前,我國還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專業發展不平衡、鄉村協同發展不平衡等方面的問題。
對此,我建議由余村牽頭發起成立“中國和美鄉村共富聯盟”,聯合全國更多的鄉村,以先富帶動后富,探索實踐共同富裕機制,進一步傳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廣“千萬工程”經驗,賦能鄉村發展,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持續的鄉村全面振興樣板。
“中國和美鄉村共富聯盟”將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以共同富裕為目標,以鄉村好物共富商城和鄉村共富超市為載體,通過跨區域聯動、資源共享、能力共建,推動鄉村產業品牌化、文旅連鎖化、營銷規模化、運營專業化,打造可持續的鄉村共富生態圈,助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與共同富裕。(中國城市報記者胡安華采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技能大師、滄州分公司煉油二部汽(煤、柴)油加氫裝置操作工王卿:
加快生物天然氣開發利用步伐
生物質能在整個能源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第四大能源。提高以生物天然氣為代表的生物質能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對于實現“雙碳”目標,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循環經濟具有重要意義。現階段,我國發展生物天然氣還面臨一些問題,如生物天然氣產業鏈不完整,生物天然氣全產業鏈技術研究有待加強等。
對此我認為,首先要加強宏觀指導和示范引領,完善整縣推進回收體系。按照《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加大秸稈收集及畜禽糞污收集整縣推進力度,為生物天然氣裝置儲備足夠的原料,同時改善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按照《關于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建立覆蓋城鄉的原料收集保障體系,完善田間收集、打包、運輸等環節;建立農作物商業化收儲運體系,以及安全高效的畜禽糞污收集體系和第三方專業化處理模式。
其次,給予生物質燃料項目政策支持與引導,實現產業鏈的延鏈、補鏈、強鏈。結合農村土地流轉、循環農業發展,在土地政策、資金支持等方面,給予生物天然氣企業政策支持與引導。在生物天然氣下游配套化工裝置,實現生物天然氣的延鏈、補鏈、強鏈,支持利用中國石化自主知識產權的沼氣制綠色甲醇成套技術,使用沼氣生產綠色甲醇。
最后,加強科技支撐,創新工藝技術,降低加工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強“政產學研”多方創新合作,重點開展高效生物發酵制沼氣工藝技術和裝備的開發。針對華北區域特點,可利用大型機具實現秸稈離田、糞污收集,并支持在此區域內的中小型煉廠以生物天然氣項目為基礎設施,實現轉型發展。(中國城市報記者王楠采訪整理)
《中國城市報》(2025年03月10日第1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