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國兩會的聚光燈下,奇瑞汽車與西班牙埃布羅(EBRO)的合資項目被作為“國際合作典范”提及,因為這是中國車企從“產品出海”到“本土共生”的最新實踐。
在此背景下,2025年全國兩會將奇瑞西班牙項目列為“國際合作典范”,恰似一劑強心針。它不僅展現了中國汽車產業升級的樣本,更揭示了破局全球化的可行路徑——技術賦能,本土共生。
反向合資:技術輸出改寫產業敘事
西班牙巴塞羅那街頭的巨幅廣告屏上,搭載奇瑞電動平臺的EBRO S700正穿越高迪建筑群,車尾的“Powered by Chery”字樣與圣家堂的尖頂交相輝映。
位于巴塞羅那的埃布羅工廠曾因經營困境沉寂多年,卻在2024年因奇瑞的介入煥發新生。這場合作顛覆了傳統“市場換技術”模式,奇瑞以自主研發的電動化平臺激活埃布羅的品牌遺產,僅7個月便實現首款車型S700下線,將工廠本地化率提升至80%,創造千余就業崗位。不同于簡單建廠,奇瑞選擇“復活”西班牙百年工業符號,將技術輸出與文化尊重深度融合。
雙方的合作成功結合了奇瑞的技術特長和埃布羅的品牌優勢,在充分利用原有設施、投入相對較少的前提下,使埃布羅這一廣受當地民眾喜愛的品牌重現生機,并為當地創造了大量的就業。西班牙《國家報》評價:“這不是外來者的征服,而是給老工業區注入新靈魂?!?/p>
可以說,這種“技術入股+品牌共生”模式,為攻破歐盟反補貼壁壘提供了新路徑。從更深的層面理解,技術輸出也只是“表象”,文明對話才是內核。當中國車企學會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講述共贏故事,歐洲工廠的螺絲釘便也能擰出文化認同的扭矩。
全球織網:從適應性創新到生態重構
奇瑞的全球化版圖上,100余國的布局并非簡單復制。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環境,奇瑞始終堅持“本土化”策略,會根據海外各國市場的不同環境、市場情況和消費者行為習慣等,“因地制宜”地對產品進行適應性開發,深入研究各地市場需求,靈活調整產品策略與營銷策略。這種“因地制宜”的策略,使奇瑞集團在2024年海外銷量突破114.5萬輛,連續22年蟬聯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公司出口量第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奇瑞正將“出?!鄙S為“入?!薄1热?,土耳其地震救援,在智利聯合公益組織推動兒童交通安全教育,甚至投入350萬美元啟動全球生態保護項目,將ESG融入品牌基因。
顯然,本土化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法則。當來自東方的新時代巨頭們從“外來者”變為“共建者”,才能在異國土壤中長出年輪。
技術筑基:全球標準下的極限攻堅
支撐奇瑞全球化野心的,是其對技術自主權的極致追求。奇瑞28年來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在燃油、純電、混動、增程等多技術路線并舉,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智能化技術領域持續開拓,源源不斷產出新技術和新產品。
同時,奇瑞在全球范圍內實施同一個體系、同一個標準的質量管理,建立了堪稱嚴苛的全球極限工況驗證體系,力求精益求精,保證每一輛車都是具有全球品質的好車。這種全球化研發的思維,使其在奇瑞還同步布局全球研發中心,實行全球一體化管理,七度斬獲ICQCC國際質量金獎,重塑“中國制造”認知。
得標準者得天下,技術標準是新時代的航海圖。當中國汽車制造商從“追趕標準”變為“定義標準”,全球市場的羅盤指針終將指向東方。
從“出?!钡健叭胧馈钡闹袊鸢?/strong>
作為出海的領跑者,奇瑞深知,真正的全球化不是市場份額的加減法,而是文明價值的乘數效應。當車企成為社會進步的協作者,商業成功自會水到渠成。
奇瑞的全球化實踐,揭示了中國車企突破雙重挑戰的解題思路——在存量市場中,以技術溢價替代價格內卷;在高勢能市場,以生態共建撫平文化隔閡。
當歐洲車企因碳排放罰款焦頭爛額時,奇瑞通過反向合資模式輸出新能源技術,緩解歐洲減排壓力,并助力產業升級。這種戰略定力,使其在“兩會案例”的價值,恰在于此。它展現了中國汽車從“產品出?!钡健皟r值共創”的進化之路。
當奇瑞在巴塞羅那工廠鐫刻下“In somewhere, for somewhere”的標語,這或許正是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答案:全球化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同書寫新工業文明的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