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12345,有什么事您請講?!边@是紀錄電影《您的聲音》一開篇出現的畫外音。在北京,您的聲音,即老百姓的聲音,這些聲音通過12345市民熱線平臺,傳達到黨和政府的職能部門,實現了接訴即辦。
對超大城市的治理,在世界各國都是一個難題,影片《您的聲音》中,記錄了一位美國友人,他在12345的國際開放日,參觀了市民熱線平臺是如何接聽市民訴求并做到接訴即辦。接訴即辦正在為全世界的城市治理提供經驗和啟示。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接訴即辦,就是以民為本,人民至上的城市治理理念的鮮明體現。北京作為具有21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通過12345熱線的傳遞,讓每一個市民都參與到了城市治理的行列中,盡管有著五花八門,甚至稀奇古怪的意見訴求,但每個市民都成為了城市建設的一分子,我們的政府部門也能在海洋一般的訴求建議中體察民情,發現短板,繼而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找到城市治理的巧思。仔細想想,“您的聲音”有了回聲,又推動了城市建設,這不就是雙向奔赴嗎。
老百姓的事比天大。城市熱線并非是新鮮事物,市民可能都知道市長熱線、市民熱線,但不得不說某些城市熱線是真打不通,不排除形同虛設的情況。而北京市12345熱線“接訴即辦”的關鍵在“辦”。影片《您的聲音》中住在北京前門大柵欄的網約車司機,因無處停車不是車被貼條,就是半夜被叫醒挪車,自從開上網約車沒睡過一個踏實覺,12345接到這個電話后,相關部門協調了周邊商場的地下停車場,市民的停車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效率對于接訴即辦至關重要。對于群眾遇到的難題,過去是依靠行政力量由上而下地解決,于是在具體過程中就難免出現惰政與推諉的情況,而行政救濟與司法救濟對于急需解決眼前問題的百姓來說,且不說時間成本與專業性問題,緩不濟急這一點就讓百姓頭疼不已。因此,接訴即辦這種直線迅達的形式,讓這些問題迅速抵達問題所屬的政府職能部門,從而讓百姓遇到的難題盡快得以解決。其背后深層的制度性設計,在于解放了大量行政與司法資源的過度消耗,降低了政府行政管理的成本,名副其實成為架設在百姓與政府之間最有效的溝通橋梁,起到了干群關系的潤滑劑作用。群眾有說話的地方了,老百姓更信任政府了。
您的每一個聲音背后都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團隊,市民的訴求一般先反饋到街道社區。社區在基層治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社區工作者直接面對市民,他們為打通城市治理的毛細血管,做了大量的工作。影片中的社工為了達成安裝電梯的統一意見,挨家做工作;某社區書記從被管轄的多位市民投訴,到最后都成為好朋友還互加了微信,背后的酸甜苦辣都自己咽了。市民對社區的信任和期許,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和期許,因為市民距離社區干部最近,是夠得著、看得見的。該片通過對社區工作者的形象展現,傳達了以民為本、為民服務的理念宗旨。
作為一部紀錄電影,如何用電影化的鏡頭語言完成主旨立意,如何以人物講好故事,也考驗了影片的主創。在記錄的真實性上,影片中加入了大量市民真實的電話聲音,出場的市民、接線員、社區工作者以及相關職能部門的負責人,他們都是真實的當事者,通過講述自己的真實故事感染了觀眾,據說拍攝時他們根本不知道是在拍電影。該片的解說詞盡量用減法做到了克制,以真實的記錄保證影片的藝術質量。全片用了大量特寫鏡頭,觀影時,我們連人物臉上的一個斑點都看得非常清晰,全片拒絕濾鏡——這恰恰是紀錄影片對畫面追求的真實和質感,而不是畫質的唯美。
影片的核心內容是接聽、解決老百姓的問題和訴求,但影片不是一個個如何解決問題的流水賬,拍得也不沉悶,選材上以人帶事,有矛盾,有沖突,還有喜劇的效果。開朗的社區書記,較真兒的市民大媽,被居民稱為抹布的社區工作者,包括接線員王梓瑩開始接電話的不淡定,句句在理的法務人員,這些人物栩栩如生,構成了電影的生動形象。每個人物,每件事情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過影片俯看12345的接線場面,“您的聲音”就是北京這座超大城市的一個音符,所有的“您的聲音”匯成了北京城市的交響。
(中國視協理論評論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研究員高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