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相關政策等利好支持下,我國二手車市場交易量屢創新高,市場機制也在不斷完善。但在市場發展的同時,根據相關平臺和法院披露的信息,二手車交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交易環節多等問題也導致二手車交易糾紛頻發,制約了市場的持續良性發展。業內專家表示,市場的長期發展需要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等多方共同努力,助推行業持續向規范化、透明化發展。
政策助力交易規模突破歷史峰值
近年來,我國二手車市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交易規模不斷擴大。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二手車交易量達1961.42萬輛,同比增長6.52%,累計交易金額突破1.28萬億元。其中,新能源二手車全年交易量達112.85萬輛,同比增長47.97%,增幅遠超燃油二手車。
“以舊換新”等政策利好成為推動市場增長的關鍵因素。根據商務部數據,2024年全年汽車置換更新超過370萬輛。截至2025年3月5日,全國共收到2025年汽車置換更新補貼申請超70萬份。
除了置換補貼,政策也在持續發力促進市場規范化。2021年,商務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二手車交易登記跨省通辦 便利二手車異地交易的通知》,從制度方面著力解決二手車異地交易周期長、不便捷等問題。2022年商務部和公安部發布《關于完善二手車市場主體備案和車輛交易登記管理的通知》,進一步完善備案和車輛交易登記管理。同年商務部等多部門發布《關于搞活汽車流通 擴大汽車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含國家明確的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取消對符合國五排放標準的小型非營運二手車的遷入限制。
今年以來政策利好還在持續釋放。1月商務部等8部門發布《關于開展汽車流通消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強調促進二手車高效流通,持續完善二手車流通管理制度,加快二手車經紀轉經銷,提升二手車流通服務能力。
“近年來跨省通辦與取消國五限遷等二手車新政的出臺,使得二手車交易手續更加便捷,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也為二手車市場的發展打通了制度性的障礙,大大拓寬了二手車交易的發展空間。近期相關政策強調加快二手車經紀轉經銷,也在推動二手車交易由資產轉讓轉向商品交易,從而敦促二手車買賣的經營主體承擔認證、整備、質保等責任,進一步促進市場正規化發展。”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告訴記者。
郎學紅表示,隨著中國汽車保有量和新車銷售量的持續增長,國內二手車市場擁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目前我國二手車與新車交易量之比仍不足1:1,遠低于全球平均的3:1水平,未來這一比例若達到2:1,二手車市場規模可突破6000萬輛。”
交易糾紛頻發制約市場發展
盡管市場潛力巨大,但目前二手車交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交易合同不規范等問題也使得交易糾紛頻發,大大制約了相關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根據黑貓投訴平臺數據,平臺上“二手車”相關投訴2024年投訴量3633件,同比增長46.67%。
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民四庭法官李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近年來,涉二手車交易糾紛的案件數量上升趨勢明顯,從北京三中院審理情況來看,2024年審結的涉二手車交易糾紛案件較2021年上漲了44%,整體上呈上升趨勢。
“從我院審理情況來看,在二手車交易糾紛中,消費者主張車輛存在問題的理由主要集中在車輛情況或車輛檢測結果與約定不符、車輛無法過戶、交易中存在欺詐或未全面披露車輛信息等問題。其中,消費者因出賣人、中介人存在欺詐或未全面披露信息而主張權利的案件數量最多,為53件,占64.6%。”李冉說。
以法院審理的李某與某汽車銷售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為例,某汽車銷售公司向李某出售二手某品牌車。購車后,李某發現車輛發生過重大事故,但某汽車銷售公司認為其已經盡到審核義務,對車輛事故情況并不知情,不構成欺詐。
“在這起案件中,綜合某品牌汽車的官方網站的宣傳等各方信息,法院認定某汽車銷售公司在與李某達成交易的過程中,存在‘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情形,侵害了李某作為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某汽車銷售公司的行為構成欺詐。”李冉介紹說。
實際上,二手車車況不明是二手車糾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不僅普通消費者難以全面準確了解二手車輛信息,甚至連專業從事二手車交易的車商也難免“踩雷”。山東威海的車商古先生就陷入了一場因調表車引發的交易糾紛中。
“我在不久前從某知名網上二手車交易平臺上購得一輛二手車,儀表顯示運行里程為6.3萬公里,車輛等級為95A級車況,意味著車況非常良好。我自己也進一步查看了車輛的相關信息,包括維保記錄、車輛云端數據、出險記錄等。但當我收到車輛并將其放于與購買平臺同一集團下屬的另一個網上平臺出售時,平臺復檢師告知此車為調表車,實際里程超過8萬公里,因此平臺將其強行下架。在我反饋至購買平臺后,平臺安排檢測師重新復檢,也定性為調表車,但至今平臺還在和我扯皮。”古先生告訴記者。
李冉表示,一方面近年來我國二手車交易活躍度上升,交易量持續增加。同時,二手車交易鏈條長、環節多、內容龐雜,涉及多類主體,各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交易環節缺少統一的規范和標準指引。這兩個因素疊加就使得涉二手車交易糾紛案件數量持續增長。
“二手車交易信息不透明已成為阻礙市場健康發展的關鍵掣肘。”郎學紅分析稱,消費者因無法獲取真實車況信息而普遍缺乏信任,直接導致交易成本上升、市場流動性降低。
信息透明化建設需進一步推動
針對二手車市場存在的問題,不少專家認為,重點在于推動二手車市場的信息透明化建設。
郎學紅認為,解決二手車市場面臨的問題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合力。一方面,政府需主導整合分散在交通、保險、公安等部門以及各個地方的數據資源,打破信息孤島,同時應當對篡改里程表等行為增設法律責任,提升違法成本;另一方面,企業應利用技術手段提升車況檢測能力,并通過品牌化、規模化經營增強消費者信任。
“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車輛信息追溯系統是破局關鍵,需要整合維修記錄、保險理賠、過戶數據等關鍵信息,并推動政府與企業合力構建統一平臺。若每一次進場維修、事故出險、維護保養信息都能關聯車架號,并將信息持續公開,信息迷霧將大幅消散。”郎學紅表示。
針對新能源汽車在多個核心部件與燃油車差別較大,當前二手車檢測能力較弱的問題,懂車帝二手車門店運營負責人甘超則提出,需要由政府牽頭,聯合行業協會、平臺企業、車企等相關各方,出臺全國統一的新能源二手車檢測標準。同時,可以發揮平臺企業的技術優勢,創新智能檢測的技術和設備,為消費者提供放心、專業的新能源二手車檢測服務。
北京密云法院民事審判二庭法官蘇小琴提示,消費者購買二手車輛時,應通過具備合法經營資質的二手車經銷商、交易市場或經備案的線上平臺等正規渠道選購,并核實銷售者經營資質。購車前需仔細查驗車輛,要求銷售者提供完整的維修記錄、保養手冊、保險出險記錄及車輛登記證書,并通過交管部門核實車輛權屬及抵押狀態。簽訂合同時,應書面明確車輛登記日期、實際行駛里程、技術狀況、是否屬于事故車、主要配置參數等信息,銷售者的口頭承諾需轉化為書面條款。若發生糾紛,應及時選擇正規有資質的評估機構進行鑒定,并保留合同、付款憑證等證據,依法通過協商、投訴或訴訟等途徑維權,避免損失擴大。
“隨著二手車市場的不斷發展和規范,其萬億級消費潛力將得到進一步釋放,也將為汽車消費市場注入新的活力,助推整個汽車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郎學紅說。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