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安徽省統計局公布數據,2024年合肥常住人口達1000.2萬人,首次突破千萬大關,成為長三角地區繼上海、蘇州、杭州之外的第4個千萬人口大市。
過去,合肥在長三角地區省會城市中經濟實力相對薄弱,曾被戲稱為“中國最大縣城”。2014年合肥常住人口僅769.6萬人。然而,憑借在科技創新賽道上的戰略布局與持續投入,在過去十年間,合肥常住人口增長了230.6萬人,地區生產總值(GDP)也從5158億元躍升至1.35萬億元,成功培育出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高端裝備制造等多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實現了經濟與人口規模的雙增長。
合肥市城市風光。圖/圖蟲創意
但光鮮數據難掩背后深層次挑戰。近年來,安徽全省人口增長已趨近停滯狀態,2024年人口增長率僅為0.03%,地處皖北的阜陽、亳州、宿州、淮北等城市人口數量出現負增長。
在人口正式邁入“千萬”量級之后,合肥未來能否繼續維持較高的人口增速,也成為業內關注的重點。
經濟和人口雙增長
常住人口指在某行政區經常居住的人,通常以是否持續居住半年以上為標準,屬于核心人口指標。在城市發展評價體系中,GDP破萬億元,人口過千萬,已經成為衡量一座城市是否躋身“頂級城市”的關鍵量化指標。
截至2024年年底,合肥晉級之前,國內常住人口超過千萬的城市共有17個,具體包括重慶、上海、北京、成都、廣州、深圳、武漢、天津、西安、蘇州、鄭州、杭州、石家莊、臨沂、東莞、長沙、青島。
在這些人口超千萬的城市當中,除石家莊和臨沂外,其余城市GDP早已邁入萬億大關,彰顯了人口增長與城市經濟實力之間的緊密聯系。
在合肥的發展初始階段,諸多先天資源稟賦并不突出。1952年,合肥作為省會城市登上歷史舞臺時,在本地人的回憶中,這里全部家當只有4個“5”——城區規模極為有限,面積僅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5萬;基礎設施差,只有5條路;工業基礎極為薄弱,僅有幾家小型工廠,甚至被戲稱為“5個鐵匠鋪”。即便到了2000 年,合肥的GDP僅為487.51 億元,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并不起眼。
合肥的經濟轉型,有三個關鍵節點。
2008年,合肥市政府投入52億美元引入京東方,建設國內首條液晶面板6代線,一舉打破新型顯示器嚴重依賴進口的情況,也重塑了合肥的經濟基因。此后,京東方累計在合肥投資超千億元。2024年合肥新型顯示產值增長22%,產業集群綜合排名全國首位。
2016年,合肥布局半導體成立合肥長鑫公司,推出國產第一代10nm級8Gb DDR4內存。之后,合肥逐漸形成了以長鑫存儲為代表,包括兆芯電子、大唐存儲、康芯威等在內的存儲芯片集群。
2020年,新能源汽車廠商蔚來瀕臨破產時,合肥市政府向蔚來“輸血”,讓蔚來中國總部和生產基地落戶合肥。后來,比亞迪、大眾等龍頭企業及配套企業先后進駐。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5萬輛、增長81%,出口增長3.3倍。
合肥比亞迪汽車廠區,整齊停放的新能源汽車正在等待裝車銷往國內外市場。中新社發 左學長 攝
通過一系列戰略性投資,合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合肥模式”,也贏得“最牛風投城市”的贊譽。據合肥市統計局數據,2024年,合肥GDP為13507.7億元,增長6.1%,在全國城市經濟版圖中較去年再進一位,居第19位。
伴隨合肥經濟的高速發展,其常住人口數量呈現出增長態勢,且近年來增速加快。2014年,合肥常住人口規模僅為769.6萬人。至2022年末,常住人口攀升至963.4萬人,較上一年度增加16.9萬人。2023年末,常住人口進一步增長至985.3萬人,增長21.9萬人。2024年,合肥常住人口再增長14.9萬人,人口規模首次突破千萬大關,十年間常住人口累計增長230.6萬人。
在合肥人口增長進程中,2016年5月國務院批復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具有重要意義。該規劃首次將合肥都市圈納入長三角城市群范疇,并明確合肥作為與南京、杭州并列的“副中心城市”地位。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合肥借助融入長三角重塑區位優勢,積極把握機遇,主動承接來自上海、蘇州等長三角核心城市的產業轉移,有力推動了本地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了產業集聚效應,吸引了大量在外安徽人口回流。
同時,合肥經濟增長和新興產業的發展,促進了遷移人口增長。據合肥發布消息,2023年合肥新增人口中20.1萬為遷入人口,占比91.8%;2024年全市遷移凈增長人口13.1萬人,占凈增常住人口87.9%。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賈若祥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合肥能夠吸引大量人口流入,核心在于其具備豐富且優質的產業基礎。合肥的“芯屏汽合、集終生智”特色優勢產業不斷迭代升級,不斷創造高質量的就業崗位。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深入推進,人是生產要素中最為活躍的要素,人的流向很大程度上折射了這一地區的產業發展狀態和營商環境。
據合肥發布,2023年合肥每10萬人口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數2.7萬人以上,是全國的1.8倍左右;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量超180人,是全國的2倍左右。
發展不平穩問題突出
盡管合肥在經濟增長與人口規模擴張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其發展進程中亦面臨諸多挑戰。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合肥雖通過“強省會”戰略實現單極突破,但在推動合肥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省內其他地區發展相對緩慢,區域間發展差距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
安徽省《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當前安徽發展面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其中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較突出,增強欠發達地區發展動能有待突破。
中共蕪湖市委黨校肖慶玲在《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機遇、挑戰與路徑》一文中指出,安徽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各地區、各地市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非均衡性,省會合肥一枝獨秀。分區域看,皖江城市依托地域優勢、資源優勢,發展較為迅速,產業結構較為完整;皖南地區如黃山主要依托當地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生活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相比之下第二產業發展較為不足,經濟高質量發展缺乏堅實的工業支撐;皖北地區依托當地的資源稟賦如煤炭資源,大力發展資源型產業,這導致產業結構單一、產品附加值低、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
曾剛曾參與過大量安徽區域發展研究,他說,安徽省內存在資源分配不均衡情況,部分城市認為資源過度集中于省會合肥,自身在發展過程中未能獲得足夠支持,錯失諸多發展契機,這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部分地區的不滿情緒。
從經濟數據對比來看,2024年合肥GDP達到13507.7億元,而排在安徽省第二的蕪湖市GDP為5120.5億元,合肥GDP規模是蕪湖的兩倍有余,省內其他城市差距更為懸殊。省內GDP排名靠后的銅陵市(1325.5億元)、池州市(1177.8億元)和黃山市(1134億元)與合肥相比,差距都超過十倍。
在人口規模方面,2024年銅陵市常住人口為130.2萬人,池州市為132.4萬人,黃山市為131.7萬人,而合肥常住人口規模達1000.2萬人,合肥與上述三座城市在人口數量上的差距同樣十分突出。
曾剛指出,在省內產業協同發展層面,相較于江蘇、浙江等省份,安徽的產業發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江蘇省擁有多個經濟實力強勁的城市,諸如蘇州、無錫、南京等,這些城市在省內構建起多個經濟增長極,能夠形成強大的省內產業支撐體系。浙江省同樣有杭州、寧波等經濟發達城市,各城市之間產業互補性強,省內產業協同發展較好。反觀安徽省,盡管省會合肥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但除蕪湖等少數城市外,省內其他城市經濟實力相對薄弱。這導致在產業協同過程中,多數城市難以對合肥的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進而影響了安徽省整體產業競爭力的提升與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
賈若祥表示,人口等生產要素向優勢地區集中是客觀規律,人口的適度集中布局,有利于通過城鎮“點”上的高質量發展帶動區域“面”上的高水平保護,實現高水平生態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統籌兼顧。他說,經濟發展優勢地區應加強對周邊其他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跨區域融合互動,為周邊地區提供“換道超車”的新機遇,重塑區域競爭新優勢。
曾剛提醒,合肥雖當下發展迅速,但與長三角地區核心城市,如上海、杭州、蘇州等相比,其經濟基礎和產業體系的穩固性仍有待進一步夯實。相較于河南、湖北等內地省份,合肥所在的安徽省在輻射內地市場的區位優勢上也并不突出。若發展策略不當,合肥有可能淪為區域發展中的過渡地帶,難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
此外,他進一步指出,合肥的人口增長以安徽本地回流人口和一定規模的外省遷入人口為主。隨著時間推移,回流人口增長趨勢可能逐漸減弱,如果合肥產業不能持續保持增長,可能影響后續人口增長動力。
曾剛表示,合肥的創新發展在較大程度上依賴政府投資,投資主體相對單一。這種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模式,使得風險集中于政府層面,一旦政府投資決策失誤或資金鏈出現問題,可能對產業發展造成嚴重沖擊。他建議合肥應積極推動投資機制的多元化改革,鼓勵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參與到產業投資中來,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共同參與的投資格局。這不僅能夠分散投資風險,還能為產業發展注入更多的資金和活力,提升產業發展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人隨產業走,合肥要保持人口持續增長,保持產業的持續增長是關鍵?!痹鴦傉f。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