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運河題材電視劇《北上》,近期即將登陸江蘇衛視播出。該劇改編自茅盾文學獎同名小說,播出以來在愛奇藝熱度持續走高,在中國視聽大數據(CVB)中首播前三日劇目每集平均收視率3.863%,劇集累計收視達1.12億戶次。
作為該劇總制片人,愛奇藝愛上樂工作室總經理譚君平直言,從知名的文學作品向影視劇改編轉化,《北上》面臨的難題是幾乎所有文學原著改編都會共同面對的,“就是如何既保留原作的精神內核,又能夠與當下的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找到合適的切入角度,是主創團隊優先考慮的。
該劇編劇趙冬苓是知名的現實題材作者,她此前創作的《幸福到萬家》《警察榮譽》《無所畏懼》等多部作品,都是當代題材的現實主義代表作,這次改編《北上》反而難度很大。譚君平透露,《北上》的創作目標就是消除原著與當代生活的距離感,因此最終選擇以運河邊上花街的六戶人家為主體,以花街上長大的“90后”一代作為主視角,去回望運河對沿岸百姓生活的影響,以運河兒女的生活變遷映照時代改變下的運河文化。
在已經播出的劇集里,以夏鳳華、謝望和、馬思藝為代表的“90后”們,在運河邊從兒童長至少年,直到離開運河“北上”,二十余年的時間跨度刻畫了這一代年輕人的成長歷程。這也是讓年輕觀眾感到驚喜的部分,以前不曾在年代劇中擔綱主角的“90后”正式登場,從古早的qq網絡聊天對話,到世紀初的追星故事,以及花街上獨具年代感的鄰里關系,極盡真實的拍攝讓劇集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這種“夢回2000年”的感受拉近了觀眾與運河故事的心理距離,也讓相對具有特殊性的江浙一帶運河敘事,找到了不分南北皆可共情的年代記憶。
劇中,花街的這六戶人家依運河而生,在20世紀運河交通尚十分發達的時候,以謝望和家為主的謝老大從事跑船業務,其余各家共同投資船務并依仗跑船業務分紅貼補家用。譚君平認為,在高速公路發展之前有人靠水吃飯,代表了一代人成長的記憶,運河生活也成為一代人的符號,“對‘90后’的孩子來說,他們未必都住在運河邊,但都會經歷經濟發展的飛速過程,來自小地方的年輕人都會有要去大城市發展的想法,這是共同的生活經驗。”
故事的后半截,長大的年輕人們就將“北上”,離開運河步入城市發展的快車道,他們即將面對變動的外部世界,在各種變化中尋找到各自成長的軌道,當面對生活巨變時同樣也會出現困惑與迷茫。“這時候運河作為這些孩子們生活的‘根’的意義就開始凸顯,在尋找夢想的過程中,我們終將要回到自己的‘根地’去。”在譚君平看來,敘事視角的轉移是伴隨著劇中人物的成長路徑發生,是自然流動的生活狀態,而當故事行進到這里,原著中貫穿始終的“尋根”主題就借以浮現出來。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